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刊剪辑 >> 人民日报社论 >> 人民日报社论59
中印边界问题的真相
发布时间: 2010-05-24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5-24
  字体:(     ) 关闭窗口

  标题:中印边界问题的真相

  日期:1959.09.12

  版次:1

  专栏:社论

  中印边界问题的真相

  我国周恩来总理在98写给印度尼赫鲁总理的信发表以后,人们已经可以完全了解中印边界问题和边境紧张局势的真相了。最近一个时期,在中印边境上,的确发生了一些十年来所没有发生过的令人遗憾的事件,那就是印度军队曾经在几个地方一再侵入或侵占了中国领土,其中有几个地区直到现在还被印度军队占领着。特别严重的是,在825一支印度武装部队侵入属于我国领土的马及墩地区的朗久地区,向我边防军进行挑衅并且开火。我边防部队为了自卫,不得不予以还击。这是一次武装冲突事件。印度一再侵犯和侵占我国领土的事件,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极大的遗憾。为了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为了维护中印两国的友谊,我国政府曾经一再通过外交途径向印度方面提出抗议,要求印度方面立即制止这种侵犯的行动,并退出一切非法侵占的我国领土。但是,我们始终没有得到印度方面的令人满意的回答。尽管这样,中国还是以友谊为重,不曾就这些事件大肆宣传,表现了极大的克制和忍耐,等待印度方面改变它的不友好的态度。

  但是,正当我国采取克制态度和保持“沉默”的时候,在印度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迫不及待地利用中印边境事件,大吵大闹起来。那些曾经在今年春天利用中国西藏叛乱事件掀起反华浪潮的许多印度报纸和一部分政界人物,又一次登场了。仅仅82931日三天,德里的报纸就发表了近三十篇攻击中国的评论。在我国驻新德里的大使馆以及在加尔各答、孟买的领事馆门前,发生了嚣张的反华“示威”。有人造谣说,中国“侵犯”了印度,“吞并了印度领土”;有人诽谤中国是“汉族帝国主义“,“比西方帝国主义更糟”;有人更加耸人听闻,说什么这是一场“从天而降的国际战争”,甚至建议派飞机去轰炸中国领土……。总之,这一群别有用心的人们存心要在中印两国之间制造紧张局势,存心要破坏中印两国的友谊。

  我们曾经期待印度政府能够出来澄清这种混乱的局势,制止这种不利于中印友好和两国共同利益的活动。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这种期待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响。8月以来,尼赫鲁总理曾经就有关中印关系的问题讲过十几次话。他认为大家不该大惊小怪,这是正确的。但是当我们读到他的某些言论时,却不能不感到十分惊异。尼赫鲁总理一再声称,中国军队“越过”了中印边境,“侵犯”了印度领土。831他在联邦院的讲话中还武断地说中国“侵入”了印度的东北边境特区,并且说“这是一个明白的侵略事件”。他甚至还说,中国也“威胁”了不丹,“有些不丹人听到了这种威胁”。(91,不丹首相多尔吉已经声明,不丹并没有受到中国的侵入。)如果说,尼赫鲁总理在谈到不丹的时候,也许是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讲了不适当的话,那么对于中印边境问题,就不能用这种理由来解释了。尼赫鲁总理不可能不了解中印边境的实际情况,但是他的某些言论却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尊敬尼赫鲁先生,但是,无论如何,对于尼赫鲁先生的这些言论,我们不能不认为是无助于混乱局势的澄清。实际上,这些言论除了助长那些想要在中印边境制造紧张局势进而破坏中印友谊的活动,使中印两国边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以外,对于缓和中印边境的形势和维护中印友谊,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中印两国有约二千公里长的边界线,但是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这是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对中国实行侵略政策而遗留下来的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政府对于这个问题的基本立场,在周恩来总理98日给尼赫鲁总理的复信中已经作了明确的申述。周恩来总理说,中国政府不能像印度政府所要求的那样,承认过去英国对中国西藏地方实行侵略政策所造成的局面,作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根据。印度政府施加种种压力,甚至不惜使用武力来支持这种要求,中国政府更不能不表示极大的遗憾。周恩来总理说,“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中印双方应该考虑历史的背景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五项原则,有准备有步骤地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在此以前,作为临时性的措施,双方应该维持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而不以片面行动、更不应该使用武力改变这种状况;对于一部分争执,还可以通过谈判达成局部性和临时性的协议,以保证边境的安宁,维护两国的友谊。“简而言之,中国政府的态度是:(1)愿意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中印边界问题;(2)在全面解决之前,双方维持边界的久已存在的状况;(3)对于已发生的局部争执,可以商谈临时性的解决办法。这是合情合理的态度。我们看不出,印度方面有什么理由反对这种符合于中印两国共同利益的态度。但是,令人特别惋惜的是,在周恩来总理在98给尼赫鲁总理的信中重申了中国政府的一贯的立场之后,尼赫鲁总理在910的印度联邦院中,仍然对中国政府进行只能使中印友谊之敌称快而使一切关心中印友谊的人感到痛心的指责。

  从已有的情况看来,印度方面对于中印边界问题抱有不同的立场。这特别表现在对于所谓麦克马洪线的问题上。尼赫鲁总理认为,所谓麦克马洪线是不丹以东的中印边界,“根据条约规定是确定不移的,根据惯例和权利也是确定不移的,而从地理上来说,也是确定不移的“。他又说,根据麦克马洪所划的边界,具有“充分权威性”。然而,全世界都知道,印度政府是没有否认过,所谓麦克马洪线从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事实上,所谓麦克马洪线是英帝国主义过去对中国西藏地方实行侵略政策的产物,是在1913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之外,由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和西藏地方当局的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决定的,因此是非法的。而且,即便是在英国和西藏地方当局代表所签订的西姆拉条约的附图中,这条线也只是表明中国内地和西藏之间的界线,根本没有说明过作为中国同印度的边界。西姆拉会议上没有讨论过中印边界问题。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并没有在地图上签字。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也没有签订和批准西姆拉条约。以后的中国的任何一个中央政府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党政府,都没有承认西姆拉条约。至于英国和西藏地方当局双方关于麦克马洪线的秘密换文,更是从来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就是西藏地方当局,后来也对麦克马洪线表示不满。在印度独立以后,西藏地方政府曾经要求印度归还这条非法界线以南的中国西藏地方的全部领土,而印度政府也在答复中表示希望达成“双方均愿接受的新协定”。可见,这条所谓麦克马洪线,完全是英国过去片面决定,企图强加于中国的。这是帝国主义侵略的“权利”和“权威”,这难道不是再明显也不过的么?其次,如果谈到惯例,那么,根据麦克马洪线而划入印度版图的那一大片地区,长期以来就是属于我国的领土,而不是印度的领土。中国方面从来就坚决不承认这种非法的占领的。再次,所谓根据地理特征来确定什么地方应该属于哪个国家,这尤其是非常奇怪的原则。尼赫鲁总理说,麦克马洪线“适巧有一个优点”,因为它是一道“明显的分水岭”。不错,那儿有一道分水岭,然而它是在中国领土上的分水岭,而不在印度,也不是中印共有的。只是因为那儿有一道分水岭,就可以侵占中国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把那个分水岭说成是中印国界,世界上难道有比这更站不住脚的论据吗?

  实际上,所谓麦克马洪线的权威、惯例、权利、地理优点等等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但这里却发生了所谓“地图问题”。在印度的报纸上和议会里,有人硬说中国的地图是“错误”的。但是,究竟是谁的地图把别人的领土划进自己的版图呢?不是中国;中国的地图一直是按照传统的中印边界画的。因为中印边界既然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既然一直又没有经过谈判取得合理的解决,更没有经过勘察确定,那么又怎能在地图上随便加以修改?如果要修改的话,那又根据什么来修改呢?正因为这个缘故,中国没有修改解放前就已流行的地图,也没有要求印度方面修改他们出版的地图。印度方面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中国按照印度出版的地图修改现行的地图呢?应该提醒那些对地图问题特别有兴趣的人们,在1930年以前,甚至英国大百科全书的地图,也是按照传统的中印边界画的,而没有标出麦克马洪线。英帝国主义签订关于麦克马洪线的秘密换文十多年之后,都还不敢公然把这条线画在地图上。此外,印度军队也只是在1951年中国西藏地方和平解放前后,才大规模地向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推进。这一切说明,所谓麦克马洪线“具有充分权威性”的说法,也是不符合于事实的。

  我们概括地、而不是详尽地列举这些事实,目的无非是要说明中印边界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它的解决有待于双方考虑到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采取合理的、和解的、友好的态度进行协商。尼赫鲁先生在 910的讲话中似乎反对谈历史,可是,这并不是什么远古的历史,而是近几十年的事,而是现代侵略者造成的、迫切要求中印两国加以合法解决的现实的悬案。我们是愿意通过和平协商解决悬案的,但是否认悬案的存在却无异于否认协商的必要。正是由于过去英国对中国西藏地方的侵略,正是由于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正是由于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正是由于印度独立了,中国和印度成了和平共处的友好邻邦,中国十分尊重印度的友谊,必须而且确实以对待伟大的友好邻邦而不是以对待英国侵略者的态度对待印度,正是由于这一切的因素,中印边界才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是既考虑历史的背景,又采取现实的态度,这有什么不合理的呢?而且,尽管中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我们却从来没有采取任何片面行动去改变中印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而是主张在中印正式边界线没有划定以前,双方暂时保持这种状况。这个原则本来也是印度政府所同意了的。可惜的是印度方面并没有认真地、客观地、公平地对待中国的立场,并没有遵守这个原则。我国在西藏的边防部队始终严格遵守政府的指示,不但从来没有进入过印度领土,而且也从来没有越过所谓麦克马洪线一步。但是印度方面却一再侵入我国境内,甚至侵入他们所认为“确定不移”的麦克马洪线以北,甚至侵入印度目前出版的地图上的比麦克马洪线在许多地方更深入我国领土的边界线以北(例如我国马及墩地区的朗久)。中国人民从来不侵犯别人,但是我们也坚决反对任何人侵犯我们;中国人民从来不侵占任何人的一寸土地,但是我们也坚决反对任何人侵占我国的领土。印度方面这种想用武力以及舆论和外交的压力来改变中印边界久已存在的现状的做法,使我们有理由怀疑,印度是否想把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及其他不合理边界强加于中国。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是完全想错了!试问,怎么可以设想,新中国的人民政府能够被强迫接受这个非法的、片面决定的边界线呢?这种想法和作法,对于中印两国的友好,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倡者之一的印度政府的信誉,难道是有利的吗?

  我们认为,不管中印双方对边界问题的看法有多大距离,无论如何也不该发生目前这样的印度军队侵入和侵占中国领土的事件。为什么十年来一直维持和平状态的边界,现在却忽然发生一系列的事件呢?这难道不值得全印度的爱国人士深长思之么?尼赫鲁总理说,中印边境事件是“小事”。的确,从中国方面来说,我们一直不希望把事态扩大,而希望通过双方的协商,使“小事”化为无事。可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在印度有一些人正在兴风作浪,执意要把事态扩大,他们不但想破坏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而且还有更阴险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印度的主张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结盟而反对国内外民主进步势力的右翼政客们,目前正在竭力破坏当局的和平中立政策,并且阴谋排挤坚持这个符合于印度民族利益的外交政策的人,以便把印度引到参加军事集团的道路上去。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同时,西方帝国主义也正在乘机挑拨离间,混水摸鱼。他们毫不隐讳他们对于印度一些人所煽起的反华运动的欣赏。他们认为印度有些人目前的这种作法是他们无法代庖而又是许久以来求之不得的。他们别有用心地断言“尼赫鲁终于遭到了中立主义态度的报应”。美国的“世界电讯与太阳报”说得很直率:“如果使得印度认识现代政治生活中的这个事实(放弃它的中立),那对整个自由世界可能是有好处的。“印度的有识之士都明白,印度当局现行的和平中立政策,是符合印度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直到最近,尼赫鲁总理也宣布五项原则仍然是印度外交政策的准则。但是,目前中印之间的不愉快事件已经给帝国主义及其在印度的代理人造成可乘之机,这就不能不引起印度政府和人民的极大警惕。528在加尔各答举行的“印中友好日”群众大会的决议曾经指出:“任何制造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局势的努力,只会有利于帝国主义。“这个真理再没有比现在更明显的了。中印两国过去都受过帝国主义的长期压迫和统治,现在都已取得独立,并且共同倡议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中国一向对印度实行友好政策,并一向希望中印两国的边界永远安宁无事,使它成为一个真正和平友好的边界。我们愿意再一次告诉一切印度朋友们,中印两国不但不是敌人,也不会是敌人。中国从来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威胁印度、侵犯印度、干涉印度,威胁印度、侵犯印度、干涉印度的人正是那些力图在中印边境事件中混水摸鱼、力图改变印度外交政策和破坏亚洲和平的人,正是中印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十分明显,中国是不愿意让这些人达到目的的。现在在中印边境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责任决不在中国。对于这些事件,如果印度方面不是有些人别有用心,那么根本就不会闹到现在这种地步。当然,现在来解决这些问题,也还不算晚。

  尼赫鲁总理曾经表示,中印边境事件应该通过和平谈判方式来解决,“用胁迫和武力来解决问题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他并且说:“从长远看来,这两个大国成为朋友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它们内部的结构和政策如何。“他重申,印度要“为同中国友好而努力”。尼赫鲁总理的这些话,无疑地反映了广大印度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人民所重视和欢迎的。

  对于目前由印度方面所造成的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以及经过友好协商来解决中印两国边境问题,周恩来总理98给尼赫鲁总理的信,已经提出了合理的解决途径。我们相信,有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加上互相友好的愿望,那么中印之间的任何争端一定都可以求得合理解决。归根结底,那些别有用心的乘机掀起新的反华运动的人们肯定是要失败的。我们深切地希望,中印友谊的大船将再一次经过惊涛骇浪的考验,沿着坚定不移的航线,在和平的海洋上继续前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