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刊剪辑 >> 《参考消息》 >> 海峡两岸
外电评中共中央唁电和赵紫阳谈话
发布时间: 2009-06-17    作者:    来源:《参考消息》 1988-01-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南通社北京1月14日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出人意外地向国民觉中央委员会发了唁电,对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台湾政权的领导人蒋经国的逝世表示哀悼。 

  外国观察家们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向国民党领导班子表示个人的吊哨一事更为感到意外。 

  这在中国的政治惯例中,特别是在中国与台湾当局的关系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另一个前所未有的举动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名誉主席屈武发的唁电 

  屈武在唁电中指出蒋一生爱国,正期再展长才,共竟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不意遽尔长逝,痛惜何似!路透社:作法巧妙调子友好 

  【路透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马克·奥尼尔)蒋经国去世后,中国共产党14日向台湾发出唁电。蒋经国一生的使命是要从共产党人手中收复中国。 

  唁电没有提及蒋经国国家元首的职务,只是称他是国民党主席。北京不承认台北政府。 

  驻北京的一位西方外交官称北京发唁电的作法非常巧妙 

  这位外交官说:它没有放弃任何东西,但是唁电的调子是友好的。台湾如果拒绝回复,那它就会显得不通情理。

  他把北京发的唁电与1975年蒋介石去世时大陆的沉默态度作了比较。 

  外交官又说:这显然意味着台湾海峡两岸进行合作的新时代将要开始。

  中国官方报纸今天未加评论地报道了蒋经国的去世。共同社:老蒋小蒋对照鲜明 

  【共同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伊藤信) 

  新中国成立后,在台湾领导人病逝时,中国共产党发唁电、最高领导人发表谈话是第一次。14日晚收音机和电视新闻都在头条报道了这个消息,不仅向台湾新领导机构表示了新的和解的态度,而更重要的是向国内外强烈表明了要实现祖国统一。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方面对这一呼吁作出怎样的反应。 

  中国最担心的是台湾独立运动。因此,很重视有着苏经历、在大陆有许多朋友并主张国家统一的蒋总统。对台湾政府从去年10月开始允许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一事给予高度评价。 

  1975年4月原总统蒋介石去世的时候,新华社发的消息是国民党反动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死了,与那时的报道适成鲜明对照,这次如实地反映出中国是十分重视蒋经国之后的。时事社:坚持原则态度灵活 

  【时事社北京1月14日电】题:中国共产党发唁电,悼念蒋总统逝世,对台湾表现出灵活态度 

  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领导人去世时发唁电是极为破例的。据认为,这样作的目的是,借蒋总统去世的机会,向台湾当局强调中国方面的灵活态度。 

  唁电电文很短,对蒋经国根本没有使用代表台湾政府的总统的称呼,这是贯彻了不承认台湾政府的存在这一正式原则。 

  中国党和政府对蒋经国的病逝,除发了唁电之外,仍然控制发表正式的评论和讲话,这说明中国对蒋经国之后台湾的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敏感非常重视的。法新社:希望对话畅通渠道 

  【法新社北京1月14日电】中国共产党14日就蒋经国总统逝世向台湾执政党国民党发了唁电。 

  分析家们说,自从1949年对立的两党分裂以来,这是党与党之间就领导人逝世的第一次接触。 

  西方分析家们说,北京在国民党的如此紧要的关头采取的姿态突出表明,中国希望与台湾之间一直很困难的对话渠道保持畅通。合众社:赞扬逝者敦促新人 

  【合众国际社北京1月14日电】中国14日对一度曾是自己敌人的台湾总统蒋经国的逝世表示哀悼,异乎寻常地对他加以赞扬,并以坚决态度再次向台湾提出统一的问题,敦促台湾新的领导人把良好势头推向前进。 

  中国领导人代表官方最初作出的反应让人觉得他们犹如失去了亲人,对在晚年曾设法弥合近40年分离状况的这样一位疏远了的亲戚的死表示哀悼。中国人士说,官方的反应是在蒋经国13日死于心脏病24小时以后作出的。这种反应是中国高级官员在上午召集的紧急会议上决定的。虽然没有采取新的主动行动,但外交分析家们说中国领导人的同情语调,包括对蒋经国最近密切同大陆关系的作法给予异常热烈的赞扬,都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作法能否为蒋经国的接班人所接受没有把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