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花溪4月26日电】题:要想结婚就得先富起来 花溪村位于中国东部。正象在其它的地方一样,在花溪村,人们又恢复了大办婚事的封建习俗。这种习俗常使一些农民倾家荡产。 这个小村庄是江苏省境内的一个村庄,有1137人。这个村庄的党支部书记毫不犹豫地承认说,在这个村里,办一次婚事需5000元之多,最高达1万元。即使在花溪这样富裕的村庄,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一天婚事的开支相当于几年收入的总和。 随着经济改革,农民逐步富裕起来了,他们忘记了以往的艰苦岁月。与此同时,一些封建的传统习俗也恢复了。早婚,迷信,大办婚事,所有这些导致一些较穷的农民借债,从而也牵连到他们子女的婚后生活。 现在,人们甚至彼此攀比,看谁有能力把婚事办得最阔和最排场。 乡下的这种摆阔做法同中国共产党当局的号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尽管省里的负责人要求农民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但是,这些呼吁并没有触动到中国的基层。某些地区的农民刚一摆脱贫困就大办婚事。往往出现这种情况:一些人由于无力偿还结婚时借的债务而走上自杀或行凶杀人的道路。金钱买不来真正爱情 【合众国际社无锡4月29日电】钞票买不来爱情,却能买来2响4转32条腿。中国人都知道,这就足够买一个新娘了。当然也有例外。一些新潮的新娘除了电视机、收录机(2响),电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4转),以及全套家具、冰箱(32条腿)外,还一定要一台计算机和录象机,否则甭想让她过门。 新娘需要的这些“战利品”都得用钱买。中国共产党说,花费过于铺张奢侈了,指出这是“封建糟粕”。但是传统的习惯难以一朝一夕就会消失的。 无锡郊区一个镇上有位姓何的妇女,为二儿子结婚花了2万元,相当于全家两年的收入。 何是这个镇妇联主任,本应为其他人树个节俭的榜样,但是农村中社会压力太大了。她的一位邻居说:“这里都在比着看谁结婚的气派大哩!” 过去6年中,结婚费用几乎上升了10倍。结果造成了逼嫁、自杀和残杀等恶性事件。这种恶习毒化了社会伦理,造成许多夫妻之间的不和。包办买卖婚姻 招致四大恶果
【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30日文章】题:甘肃农村盛行买卖婚姻(作者叔山) 近年来,中国的甘肃省又盛行包办买卖婚姻。其形式有二:一是由第三者(包括父母)包办强迫的买卖婚姻;二是男女双方自愿或半自愿。而由第三者索取男女财物作为婚姻的条件。 在包办买卖婚姻盛行的地方:一是妇女成为金钱交换的商品、延续后代的工具;追求幸福和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压抑。第三者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名目繁多。 根据报道,在甘肃省张掖、武威一带,彩礼的名目有11种之多,甚至见面礼、定亲礼、桌面礼、冬夏衣、待客钱、催妆钱、上轿钱、下轿钱、进门钱、开箱钱以及女方全家的服装钱、介绍人的跑路钱、跑腿钱等。流传的说法是:“八百八搭不上话,九百九绕绕手,一千三坐下来,一千九领上走。” 从表面上看,妇女的身价高了,实质上是由男方拿出财物购买配偶,妇女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意志。 二是婚姻法失去了约束力,早婚的现象突出。特别是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的山区,七八岁,十来岁的女孩多数由父母包办订了婚。 三是农村光棍汉相应增多,带来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一些大龄男青年被迫东挪西借,凑上钱,背上粮去找对象。 从外地接一个媳妇,往返路费、彩礼及介绍人的跑路钱,也要花费2000元左右。 四是因包办买卖婚姻引起的民、刑事案件占有一定比例,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