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12月14日文章】题: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
——食糖和猪肉配给制揭示的危机
国内商业部消息透露,全国大多数大城市都已实行食糖配给的制度;另外,北京也在最近跟随天津和上海等城市,对猪肉采取定量供应的措施。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些措施是否经济改革走回头路的做法,然而,在供给短期内不能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为免这些关系国民生计的产品价格暴涨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这只是不得已的办法,与经济改革的大方向无甚关系。
最重要的是,这些配给措施之所以需要,其实是反映了中国农业的最根本和最严重的问题。
实施配给制,是因为供应不足,而政府不愿意让价格上升来达致供需平衡,为了使所有人都可以消费一定数量的产品,就不得不实行配给制。猪肉和食糖的共同特点都是来源于农村。
中国农业的最重要特征,是汪洋大海的小生产——即生产者数目众多,但大部分只是规模极小的生产者。这个特征带来两个问题:(一)小生产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很弱,只要收益稍有波动,第二年便希望转产;(二)小生产者信息不灵,每每不知道其他人的生产决策。
两者交叠在一起,容易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每当一种产品生产过剩,农民便一窝蜂转产去了,因而造成这种产品产量的大幅度下跌;农民一窝蜂转向高利的产品,又使得新的产品供给过剩,收购部门可能因此而削价收购,集市贸易价格又肯定大跌。农民或许又要转产了。
这是中国农业运作的基本特征,只要观察这几年粮食、棉花、薴y麻、甘蔗等等的种植面积的交叉波动,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以生猪的生产为例。1984年粮食大丰收之后,中国提出要转化粮食,用来饲养生猪。由于粮价低,饲料价格低,养猪业便大幅发展。但年粮食大幅减产,粮价上升,饲养生猪便不划算,农民宁可把余粮卖掉,也不愿用来养猪。最后的结果便是城市猪肉供应不足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组织制度着手,使农民进行某种联合,改变“‘汪洋大海的小生产”的性质,或者最起码要改善信息的流通。农业产量的调控,关键在播种面积,价格的调节每每引起过剧的反应,农业的调控手段也不能不把这一点考虑在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