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刊剪辑 >> 《参考消息》 >> 太阳黑点:时弊种种
大陆猪肉食糖配给制揭示的问题
发布时间: 2009-06-16    作者:郑毓盛    来源:《参考消息》 1987-12-14
  字体:(     ) 关闭窗口

  【香港《明报》12月14日文章】题: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 

  ——食糖和猪肉配给制揭示的危机 

  国内商业部消息透露,全国大多数大城市都已实行食糖配给的制度;另外,北京也在最近跟随天津和上海等城市,对猪肉采取定量供应的措施。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些措施是否经济改革走回头路的做法,然而,在供给短期内不能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为免这些关系国民生计的产品价格暴涨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这只是不得已的办法,与经济改革的大方向无甚关系。 

  最重要的是,这些配给措施之所以需要,其实是反映了中国农业的最根本和最严重的问题。 

  实施配给制,是因为供应不足,而政府不愿意让价格上升来达致供需平衡,为了使所有人都可以消费一定数量的产品,就不得不实行配给制。猪肉和食糖的共同特点都是来源于农村。 

  中国农业的最重要特征,是汪洋大海的小生产——即生产者数目众多,但大部分只是规模极小的生产者。这个特征带来两个问题:(一)小生产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很弱,只要收益稍有波动,第二年便希望转产;(二)小生产者信息不灵,每每不知道其他人的生产决策。 

  两者交叠在一起,容易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每当一种产品生产过剩,农民便一窝蜂转产去了,因而造成这种产品产量的大幅度下跌;农民一窝蜂转向高利的产品,又使得新的产品供给过剩,收购部门可能因此而削价收购,集市贸易价格又肯定大跌。农民或许又要转产了。 

  这是中国农业运作的基本特征,只要观察这几年粮食、棉花、薴y麻、甘蔗等等的种植面积的交叉波动,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以生猪的生产为例。1984年粮食大丰收之后,中国提出要转化粮食,用来饲养生猪。由于粮价低,饲料价格低,养猪业便大幅发展。但年粮食大幅减产,粮价上升,饲养生猪便不划算,农民宁可把余粮卖掉,也不愿用来养猪。最后的结果便是城市猪肉供应不足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组织制度着手,使农民进行某种联合,改变“‘汪洋大海的小生产的性质,或者最起码要改善信息的流通。农业产量的调控,关键在播种面积,价格的调节每每引起过剧的反应,农业的调控手段也不能不把这一点考虑在内。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