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河南省南阳市信访局干部李海景
2009年9月16日,他刚刚40岁的生命戛然而止,数千名自发赶来送行的群众,诠释着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要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他叫李海景,是河南省南阳市信访局一名普通干部。
尽职,是一份责任
个性温良的李海景,1995年6月从南阳市教育学院调入市信访局。他很快发现,这是一份“上班有人闹,下班有人缠,路上有人拦,家里有人烦”的工作,虽然隶属于市委机关,但却并不能踏踏实实坐在办公室里。
镇平县77岁的农民王银生,为早年生产队少给的工分,身背干粮,上访10年。李海景为此多次前往县、乡、村,为老汉讨回了应得的份额;
南阳市酒精厂退休职工郭亦容,因子女工作问题,从1999年开始,天天去信访局。李海景为此在郭家、市国资委、酒精厂之间往返数十次,最终为其子女安排了工作;
唐河县的赵云亭,早年被单位错误开除。李海景为此在多个部门协调,终为老人讨得了岗位补偿……
打开李海景那长长的信访接待档案,每一次记录的不仅仅是群众的疾苦和倾诉,还有李海景与老百姓一次次心对心的交流,一次次尽职尽责的为老百姓办事。
“视来访者如亲人,视来信为家书,视吵闹为和谐音符”,15年来,从南阳市信访局接访员到接访科科长,再到综合调研科科长,李海景累计接待来访群众上万人,处理群众来访信件2万多件,协调办理信访案件5012起,真正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落实”。
真情,是一片阳光
翻开李海景的笔记本,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写着这样一行字: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诉求大如天。
这个有着12年党龄的信访干部,对共产党人的信仰无限忠诚,同事张士慧向记者说起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老百姓没有事是不会找咱的,来找咱是他们对党和政府最大的信任,咱要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这份信任。”
正是他这种对老百姓的真情,让许多一度对社会绝望的上访群众重新有了希望。
唐河县苍台镇的丁春显,1993年因乡、村干部在土地和选举上存在问题,多年的连续上访告状,让他本人对社会公平的信心产生动摇。见到李海景时,以前的经验让他觉得这只不过是“走走过场”。
让座,倒水,看材料。李海景一开口,就让老丁心里暖了三分:“大爷,我也是农村人,知道咱农村的事儿。我看你不像是个不讲理的人啊!”临走,他又细心地嘱咐老丁注意安全。
随后一年多时间,李海景先后8次坐公共汽车到140公里外的苍台镇私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撤换了乡村干部。如今的丁春显,已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司法调解员,帮助乡村化解了不少的矛盾。
像丁春显这样的上访百姓在李海景的牵挂中还有很多。在群众的心里,李海景对他们的真情就像缕缕阳光,留下温暖。
廉洁,是一面旗帜
在南阳信访局,大家都知道李海景
有“两件宝贝”:一个大茶杯,一张长办公桌。大茶杯除了用来喝茶外,还可在加班加点时泡面;而长办公桌在熬夜时可以当成“床”来休息。
回忆起李海景工作的情景,接触过他的群众和同事都深深惋惜:“他那样玩命干工作,就是铁打的身子也会垮的。”去年9月,因为一件急需办理的案子,连续多天加班加点的李海景,过度劳累心脏骤停,生前的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要来探望的同事:“你们不要来看我,干好工作!”
李海景每月工资2000多元,妻子余平10年前下岗,由于经济困难,一家三口租住多年的房子里,墙面没有粉刷,沙发露出破旧的海绵……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找到了一张银行卡,这张全家唯一的银行卡上,只有93元2角钱,而更多被发现的是捐款单据,多年来全家仅有的6000元积蓄,也被捐给家乡修建道路了。
南阳市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李鹏说:“与海景相处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见他添过一件新衣服、一件新家具,他留给我们的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