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的光辉时代。
这是一项需要人才也孕育人才的伟大事业。
2003年1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这一天,载入共和国人才工作史册。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这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百舸争流,千帆破浪。弹指一挥六年余,一批批饱学之才、实干之才、创新之才不断涌现。
其间,共和国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人才资源大国,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其间,共和国各类人才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焕发活力,发挥出巨大作用。
其间,全社会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素质不断增强、效能不断提高,为建设人才强国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间,全社会人才意识普遍增强,人才工作经验和理论不断丰富,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功以才兴,业有才广。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群星璀璨的新局面在华夏神州勃然兴起。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科学人才观,全面部署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把各类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万顷波涛、海鸥竞翔、松柏滴翠……夏日的北戴河风光无限,让人陶醉。
从2001年开始的每年盛夏,北戴河都会迎来一批特殊客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岗位,既有著名院士专家,也有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教师,还有工人技师、“土专家”……
邀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到北戴河休假,是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组织的一次重要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央心系人才的关爱之情。
人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可靠的战略资源。
2003年以来,党中央全面部署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树立科学人才观,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提出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同年3月,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这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战略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人才发展宏伟蓝图。
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中央成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中央组织部成立人才工作局,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及其工作机构。
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加强宏观指导,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凸现。
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也制定人才工作中长期规划、“十一五”人才规划和人才发展战略,发布《人才资源状况》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江苏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重中之重,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快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以人才集聚引领高新产业集聚,以人才结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辽宁制定出台《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人才整体开发战略的实施意见》,吉林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兴业战略的若干意见》,黑龙江编制实施《黑龙江省“人才兴安岭”行动纲要》,系统谋划人才工作总体布局。
河南实施“中原崛起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政策,初步形成了衔接配套、较为完整的人才政策框架体系。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已经形成普遍共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的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