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学”声名鹊起,各种艺术团体走向世界……回归祖国10年来,澳门政府和民间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在文化方面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东西交汇”的独特文化,古典和现代一脉相传,更加国际化的视野,使这座偏居南海一隅的小城充满了别样风情。澳门,正以“文化旅游之都”取代以往的“博彩城市”,唤回全世界对其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集体记忆。
向世界发出“文化名片”
走在葡式碎石铺就的小路,穿过影影绰绰的拱廊,到大三巴牌坊前留影,进卢家大屋里游览,去古老的妈阁庙上香,享受充满南欧风情又不失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氛围,是每年2000多万游客来澳门必做的事情。
2005年7月,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南非德班市举行,作为当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澳门历史城区”在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文化遗产。
澳门拥有“世界遗产”的殊荣后,历史城区迅即成为世人关注的中心,这片区域不仅为澳门旅游业带来新的契机,更大大加强了澳门人的文化归属和身份认同。
“现在,澳门成功申遗的意义早已超越文物保护的范畴。”12月1日澳门文化局局长何丽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那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已成为澳门的一张名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区政府近几年已制定目标,着力把这个小城打造成“世界休闲旅游中心”。
对外文化交流有了新渠道
“澳门回归后,文化部主动向澳门特区政府提供信息,积极促进并推动澳门参与国家重点文化外交活动,帮助澳门建立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渠道。”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2007年,文化部邀请澳门乐团赴湖北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演出,邀请澳门中乐团来北京参加“庆祝澳门回归八周年民族音乐会”。2008年,文化部邀请澳门演艺学院青年舞蹈团赴河南参加“第十届亚洲艺术节”,邀请澳门石头公社剧团赴南京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戏剧节”,邀请澳门文化艺术团体来北京参加“港澳艺术节”,借助奥运年的特殊意义和奥运会的巨大向心力,向全世界展现了澳门文化东西兼容、中西合璧的艺术风采。
与此同时,文化部还借助多种文化交流平台,积极鼓励澳门的文化企业参加内地举办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国际性文化产业论坛。“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明显得到提升。”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曾多次这样表示。
成为中西“文化立交桥”
2003年10月,由商务部发起并主办、澳门特区政府承办的“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在澳门成立,安哥拉、巴西、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葡萄牙和东帝汶等七个葡语国家积极响应并共同参与。人口仅50多万的澳门特区为13亿人口的中国内地和2亿多人口的葡语国家间搭起了“文化立交桥”,见证了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经贸文化交流的飞速发展。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澳门更突出的优势是它与葡语和拉丁语系国家有着相同、相近的语言文化环境,并与这些国家保持着传统的经济文化联系。”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杨允中对记者这样说。
澳门的文化热在拉动旅游业迅速升温的同时,带动了会展业的发展。2008年,第一届世界遗产旅游博览会在澳门成功举办。2009年11月,第二届世界遗产旅游博览会亦在澳门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年的展会特别增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内地近百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剪纸、布老虎、紫砂壶、湘绣等传承人携展品参加展览。
“在澳门回归祖国、各方面条件都已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重新构建澳门国际经贸和文化交流平台的重大机遇正在到来,澳门独特的文化地位正在凸显出来。”何丽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