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跌宕多姿,变幻莫测。世界各种力量粉墨登场,加紧角逐,纵横捭阖,分化组合。各国忙于本国经济尽快企稳回升,并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布局谋篇,力争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有利地位。全球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在此形势下,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中国面临的五大机遇
一、国际舆论正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转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甚嚣尘上,尤其是西方媒体的大肆渲染和炒作,更是闹得乌烟瘴气,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受到负面影响,个别非洲媒体污蔑中国是“新殖民主义者”。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比如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发挥了独特的稳定作用,已被公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2009年,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率先出现了回升向好的趋势,GDP增长率达到了8.7%,这对世界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中国继续扩大对外贸易,有助于稳定周边经济。在20国集团金融峰会上,中国不仅提出了多项合理务实的改革建议,还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扮演协调角色,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目前,国际媒体对我国的正面报道增多,对我国的发展模式和倡导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兴趣增加,国际舆论正向对我国有利的方向转变。我国可借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心灵沟通的境界,正面宣传我国和平发展道路,强调尊重文明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以便同各国建立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的新型关系。这样,一方面可增强中国软实力,逐步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失落感、恐惧感,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可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
二、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将继续扩大和深化
中国已经具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条件和思想准备,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国际新市场,寻求新资源。在当今许多国家急于恢复经济,但又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中国可实施向国际市场全面进军的战略。对欧美,可在高科技、新能源、环保等领域开辟新的合作天地,抓紧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吸收各类高端人才;适时收购即将倒闭的大型企业和技术含量高的设备;投资或参股有关项目的外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可做好拓宽市场、开发资源和建立安全运输渠道的大文章。具体操作上,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首先,可加强同它们的经贸往来,扩大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以改变出口下滑的局面。其次,对石油输出国,可通过预付贷款方式,同其签订中长期供油合同;通过独资、合资或多方合资开发其石油项目;收购或参股石油公司。对矿产资源丰富的经济欠发达国家,可发展易货贸易,也可搞“项目换资源”或援助带项目等多种形式。对于东亚,可用好东亚峰会、“10+1”、“10+3”等区域性组织。对于非洲、阿拉伯和拉美国家,可发挥“中非论坛”、“中阿合作论坛”和“中拉论坛”的作用,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2009年就全面推进中非合作提出的8项新举措。笔者认为,做好上述工作需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不干涉别国内政,遵守对方的选择,平等待人,坦诚相见,广泛交友;二是换位思考,合理开发,互利共赢;三是以人为本,多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力争融入当地社会。
三、外交领域在拓宽,国际话语权在增强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外交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今非昔比,中国外交已成为多渠道、宽领域的综合大外交。迄今,中国已与世界上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同世界各国和地区保持经贸往来,中国商船和考察船已驶向世界各地。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从来未像现在这样密切,并已向世人展现出“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的新局面。国际上和各国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中国直接或间接有关。中国参加了近300个国际条约、15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或建立了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10+1”、“10+3”、上海合作组织、中非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拉论坛等许多区域性机制。与此同时,中国对解决诸如反恐、防核扩散、气候变化、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热点问题的参与度大大加强。中国正在由世界舞台的边缘地带扎实有力地走向中心位置。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中国在多边外交领域更为活跃,已成为推进建立和谐世界的一个积极因素。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知和好评。中国已建立了一支能征善战的优秀外事队伍,他们在中国的外事领域正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外交现正处在新的起点,国际大舞台正为中国外交创新、拓宽和实践提供良机。
四、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难点和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国际社会已意识到其严重性、复杂性、顽固性和长期性,并从拯救地球和人类的战略、道义高度应对。今后,谁能走在前头,谁就能占领国际道德制高点,进而引领世界新的产业革命。中国经济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提前达到世界第一。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但要正视现实,而且要努力解决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为治理污染、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我们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环保、治理污染,这项工作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现在中国已具备解决该问题的条件和氛围。主要表现在:(1)举国上下环保意识增强,普遍认为不但应高度重视,而且应予认真解决相关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造福子孙后代。2009年12月,中国为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取得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2)拥有开发、利用替代能源的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有能力加大对水力、风力、太阳能的投入,并开发清洁新能源;(3)大势所趋,形势逼人。来自国际社会,特别是世界上非政府组织的压力增大,中国需要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在这一领域的改革、创新;(4)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表示愿同中国加强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在尽快复苏国内经济、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和重新占领国际市场等方面,均有求于中国。这使中国处于较为有利的主动地位,有可能通过较为合理的价格获取西方的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加速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走向世界的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