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人民日报驻外记者报道: 在中国隆重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国际社会对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给予积极评价,认为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它的创建和成功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对其他国家、尤其周边国家具有巨大带动作用。
曾任联合国高官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斯卡·科裴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30年来,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使无数中国农民家庭受益,来自这些家庭的众多年轻农民工纷纷奔赴沿海出口制造加工区。中国的经济特区还创造了世界上最灵巧、最具适应性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实现自身的调整。
她说,中国的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逐步发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迅速向内地延伸,从而给内地及西部地区的广大年轻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特区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创造性的新设计、技术突破、独立创新等。
巴西全国商贸联合会特约顾问、著名记者卡洛斯·塔瓦雷斯自1971年以来一直以敏锐的目光关注着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开放,在谈到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和成果时说,“经济特区的建立是中国对外资开放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他表示,经济特区的建立使中国进入了国际市场,不仅有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而且加快了对中国所需的原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口。
墨西哥高等学府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问题专家莉莉亚娜说:“去中国访问,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局限于几个经济特区和大城市,而是自东向西、由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的全方位改革开放。这种建设东部同时兼顾西部的大发展思路,让我由衷地钦佩。”她感叹道:“究竟是什么神奇因素促成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的出现?我总结的原因是,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所以你们成功了。”
莉莉亚娜研究中国问题已整整30年,亲眼见证了中国30年来的发展与巨变。她认为中国领导人非常有智慧,提出了在深圳创办经济特区的构想。创办经济特区为此后30年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
莉莉亚娜说:“墨西哥也曾搞过类似于经济特区的发展计划,但失败了。中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的领导集体敢于解放思想,将计划和市场完美结合,把从外国引入的资金、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恐怕是经济特区模式乃至整个改革开放构想得以全面落实的最关键因素。”
泰国前总理、泰中友好协会会长功·塔帕朗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刚从北京等地考察回国,亲身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功·塔帕朗西用中文说,中国正在“万象更新”。他表示,深圳特区的成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泰国《世界日报》8月25日推出专版,回顾了深圳特区的发展历程,并指出,深圳特区在第一个30年获得成功后,在第二个30年里将继续成为先行先试的最好载体。
印度新德里政策选择研究中心主任古鲁斯瓦米教授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特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上表现优异。
他表示,最初中国的经济特区为生产大量优质的出口产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经济特区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就业及创收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特区成为许多新兴科技的“孵化器”,对经济创新贡献极大。他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仍有很大潜力。(人民日报记者席来旺、吴志华、邹志鹏、孙广勇、廖政军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