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创立经济特区的伟大决策
发布时间: 2011-10-14    作者:陈东林    来源: 2009-11-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就名称而言,“特区”两字并不是深圳、珠海的首创。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中共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也称为特区,但只是政治意义上的。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初起阶段,1964年11月2日,李富春等到攀枝花工地视察,提出了设立攀枝花经济特区的意见:属于四川省直辖,范围包括四川会理、盐边县各一个区和云南永仁、华坪县各一个区,对外称渡口市。攀枝花建设单列计划,资金和物资由中央直拨,生活供应由四川、云南共同提供。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攀枝花特区”,纳入计划单列,实行特区统一领导与国家各部委分工负责相结合的体制,从资金、科技、人力、物力上予以充分保证。于是,攀枝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早于深圳15年。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130页。当然,这个特区的“特”并没有后来的对外开放性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因此它的形成与新中国对外开放思想和实践的探索步伐密切相关,大致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设立对外加工区,第二步是给予引进外资政策,第三步是直接允许外企来办厂。

  设立对外加工区的思想萌芽,始于“文革”后期的周恩来。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时期,都先后在局部地区开办了“出口加工区”,实行一套优惠办法,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学习技术,带动经济的全面增长。尤其是台湾和韩国出口加工区的成功最为显著。

  周恩来注意到了这一情况。1972年4月,他接见广交会代表时,询问了台湾对外加工产品出口获得巨大利润的情况,感慨地说:为什么台湾能搞,我们搞不了?我们这样伟大的人民,出口才比台湾多10亿,不值得骄傲。

  1973年6月29日,周恩来接见美国银行家洛克菲勒时说:我很直率地说,这一点我们还赶不上台湾的严家淦。他对做生意、搞贸易有那么一套。引进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外资,进口原材料,然后加工,专门供出口。他还在台湾高雄划了一个像香港一样的自由港,不收税。这样,台湾的贸易额就大了。原来我很奇怪,它的贸易额为什么这么高?一调查,清楚了。它吸收一部分外资,这部分外资当然是支持它的。而且你知道,台湾的劳动力很便宜,比香港和日本的还便宜。《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45~646页。10月31日~11月3日,周恩来和来访的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会谈时,又重提说:蒋介石在台湾省有一个高雄港是自由港,没有税,吸引外资带着原料去建厂,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劳务费,然后把商品回销外国。这样吸引很多外资到台湾去投资。《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30页。1973年在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就曾半开玩笑地对李强说:“你这个外贸部长不如严家淦,人家在高雄搞了个出口加工区,把外贸发展起来了。”“我们过去没有这个条件。现在情况变了,我们应当多想点办法。”吴庆彤:《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回忆周总理同林彪、江青反革命的斗争》,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信访制度的构建
    2. 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机理与路径
    3. 经济特区而立之年忆谷牧
    4. 中国经济特区的创立、发展与世界金融危机下的“新月”合作
    5. 汕头:带动粤东一大片
    6.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7. 冼十五:率万山渔民登“致富船”
    8. 杨剑昌:消费者称他“杨青天”
    9. 陈观玉:中英街上“活雷锋”
    10. 关微:一群未亮相的爱心使者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