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海外视域
世界透过特区30年解读中国
发布时间: 2010-08-30    作者:    来源:新华国际 2010-08-30
  字体:(     ) 关闭窗口

  有一首歌,在中国几乎人人会唱——“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从一个地图上难觅其踪的南海边陲渔村,发展成为经济繁荣、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大城市,需要多长时间?深圳给出的答案是30年。美国《商业周刊》曾这样评价经济特区对于中国崛起的意义:“不少人对中国为什么这么快就变成了一个经济巨人感到好奇,有人给出的答案是4个字:经济特区。” 

  

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这被认为是经济特区正式成立的标志。中国由此推开了一扇与世界沟通的“窗口”,并走了一条令全世界和我们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发展道路。如今30年过去了,开放在中国全境展开,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明显弱化。不过世界对中国经济特区的关注并没有降低,由于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问题几乎同样多,人们也在问:经济特区会成为中国新的“试验田”吗?

  对于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就,香港《亚洲时报》以深圳为例报道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名单并不长,而且大多数城市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东京、纽约等。但是如果问在这些大城市中,有哪一个城市在30年前还只有两万人,那么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深圳。自从30年前被设为市场经济改革的“实验室”后,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经济火车头”。1980年以来,深圳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20%,在世界上还找不出第二个城市。

    1. 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机理与路径
    2. 经济特区而立之年忆谷牧
    3. 中国经济特区的创立、发展与世界金融危机下的“新月”合作
    4. 汕头:带动粤东一大片
    5.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6. 冼十五:率万山渔民登“致富船”
    7. 杨剑昌:消费者称他“杨青天”
    8. 陈观玉:中英街上“活雷锋”
    9. 关微:一群未亮相的爱心使者
    10. 时代女工:深圳打工妹亮相《时代》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