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在中国几乎人人会唱——“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从一个地图上难觅其踪的南海边陲渔村,发展成为经济繁荣、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大城市,需要多长时间?深圳给出的答案是30年。美国《商业周刊》曾这样评价经济特区对于中国崛起的意义:“不少人对中国为什么这么快就变成了一个经济巨人感到好奇,有人给出的答案是4个字:经济特区。”

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这被认为是经济特区正式成立的标志。中国由此推开了一扇与世界沟通的“窗口”,并走了一条令全世界和我们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发展道路。如今30年过去了,开放在中国全境展开,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明显弱化。不过世界对中国经济特区的关注并没有降低,由于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问题几乎同样多,人们也在问:经济特区会成为中国新的“试验田”吗?
对于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就,香港《亚洲时报》以深圳为例报道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名单并不长,而且大多数城市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东京、纽约等。但是如果问在这些大城市中,有哪一个城市在30年前还只有两万人,那么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深圳。自从30年前被设为市场经济改革的“实验室”后,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经济火车头”。1980年以来,深圳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20%,在世界上还找不出第二个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