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学术是根本,人才是关键——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谈深圳社会科学
今年是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一批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新兴城市的代表,深圳经济特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喧嚣中渐渐沉淀。近期,广东省召开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会上指出:要大力建设学术强省,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如何使广东省学术研究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这一角度来看,深圳的社会科学发展现状在广东省具有一定代表意义。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
“经世致用”:深圳社会科学更关注改革发展现实
记者:深圳社科院是我国首个成立的经济特区社科院,您是怎么看待社科院与经济特区发展关系的?
乐正: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社科院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思想库、智囊团,应该说是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成长的。1992年深圳首先建立了深圳市社会科学研究中心,1997年11月正式更名为深圳社会科学院,2006 年 7 月,加挂“深圳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牌子。后又与深圳社科联合并,今年又加挂深圳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牌子。从1992年到现在,深圳社科院已经有18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时间比较短,规模也不大,但我们却是同深圳经济特区同命运、共发展。所以我们的一个特点是,从一开始就贴近改革开放、贴近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现实、贴近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决策。比如,2006年深圳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夏季大学生运动会,深圳社科院为此成立专门的课题组撰写申办报告、陈述报告、市场开发报告、财务报告。这为深圳成功申办这届大学生运动会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点深圳市委主要领导也给予了一致的肯定。
其实,整个深圳社会科学发展的研究特点,也是围绕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改革开放的前沿问题展开研究,“经世致用”的精神在深圳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更加突出。
记者:深圳经济特区30年是一个节点,从深圳社科院和社科联的角度来讲,今后有哪些工作重点?
乐正:从社科联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目标就是建设知识城市、发展智慧型文化。去年11月我们主办了第二届“全球知识城市峰会”,在会上被授予“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深圳社科院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定位很明确,我们仍然是要贴近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贴近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贴近深圳市委市政府决策,以应用对策研究、现实问题研究、深圳问题研究为主,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注重运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注重理论研究的原创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建设城市的公共智库,做好市委市政府思想库、智囊团。接下来,深圳社科院将打造五大品牌。这五大品牌现在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两个社科普及的品牌是市民文化大讲堂和社会科学普及周。市民文化大讲堂去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创新奖”,今年被列为文化部的十大全国文化创新工程;社会科学普及周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了,这是面向全体市民的。三个学术品牌是深圳学术年会、深圳学术沙龙、深圳社会科学年鉴。深圳学术沙龙已经是第98期,我们通过这种形式来支持学会和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而深圳社会科学年鉴则是全面展示我们社科事业发展成果的平台。另外,我们现在也在谋划深圳“十二五”社科规划课题,今年下半年还将开展第五届社科成果评奖活动,我们希望这一活动能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奖励项目。另外,我们每年还编撰了5本深圳蓝皮书,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劳动关系等五个方面。这些书是每年深圳“两会”代表的参考资料,也是深圳社会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品牌,对“两会”代表参政议政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