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变化:从两岸对峙的海防前线变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从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变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从落后匮乏的弹丸之地变为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这一伟大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30年来,厦门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牢记邓小平同志“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殷切期望,坚持先行先试、善破善立、又好又快,走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沿。
先行先试 务实推进
走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沿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处于对台最前沿的厦门,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对台工作基础最为坚实、优势更为明显、责任尤为重大。作为经济特区,厦门所担负的使命是双重的:既要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田、窗口和排头兵,又要成为中央对台政策和发展两岸关系的试验田、窗口和排头兵。
发展自己、树立形象。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巨大进步,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雄厚基础和可靠保障。厦门是台胞进出大陆的主要门户,也是台胞观察大陆的重要窗口,台胞对厦门的形象就是对大陆的第一印象。因此,抓发展自己与抓对台工作内在统一、密不可分,必须一手推动自身经济社会进步、一手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尽管厦门的城市体量不大,但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城市前列,去年常住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与此同时,政治、文化、社会也全面进步。经济特区发展所迸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形成了对海峡彼岸最现实、最贴近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促进融合、造福两岸。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厦门坚持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都尽最大努力做好。一是以经贸交流厚植共同利益。两岸经贸交流的目的在于,形成紧密联系、实现互利双赢、增进同胞福祉。相继出台鼓励台胞投资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台胞的正当权益,吸引台商持续涌入经商办厂,促进形成了两岸经贸往来的热潮。从最初的只身探路创业到现在的举家安居乐业,台商已经完全融入厦门。二是以文化交融强化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台湾约3/4的人口祖籍闽南,九成人讲闽南话,闽南文化是台湾地区的主流文化。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宗教各领域的交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三是以人员交往增进骨肉深情。部分台湾同胞由于各种原因,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对两岸关系发展持有疑虑。广泛交往、善意沟通,可以消弭误解、增进感情。在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已有两万多名台湾民众参与,其中80%来自基层,大部分是第一次到大陆,日益显现出两岸民间交往重要平台的作用。
探索道路、服务全局。中央制定和实施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作为对台最前沿,厦门坚持在全局上服从服务于中央对台工作的全盘性、战略性安排,在具体工作中把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结合起来,从两岸交流最需要突破的领域入手,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由小到大、逐步积累,取得了良好效果。厦门率先设立台商投资区,连续举办14届对台商品交易会,设立零关税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等,载体平台越来越丰富;率先开展海上试点直航、厦金“小三通”、空中直航等,人员、货物往来越来越便捷;率先开展两岸基层政党、市县政府和各界之间的参访等,双向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些举措的陆续实施,打开了包括地方对地方、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沟通渠道。初步的尝试、局部的探索,成效和意义远远不止于厦门,更重要的是为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发挥了经济特区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