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台湾及两岸合作交流
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9-06    作者:张伟    来源:国史网 2009-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二次台海危机与中苏关系金门炮战爆发之后,赫鲁晓夫十分紧张,埋怨中国领导人事先不向苏联方面通气,派人特地来华了解情况,担心因此卷入可能爆发的中美冲突。苏方工作人员魏列夏金和中方翻译李越然在各自的回忆录中也都明确表明,对于即将到来的金门炮战,双方领导“一句话也没有谈到”[39]。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披露:中央在19587月即已完成了炮轰金门的战术准备,但由于中苏之间发生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赫鲁晓夫紧急来京,才导致炮轰金门之事暂时搁浅[40]。炮击金门前夕,中国方面的确曾通过在华军事顾问通知过苏联国防部[41]。而沈志华通过对比中苏双方当事人的回忆录及档案文献,得出结论:中方在炮击金门之前的确没有与苏联方面进行协商,也没有向苏联通报这个意图,但毛泽东却有意给美国人造成炮击金门是中苏协商后行动的假象[42]。赫鲁晓夫退休后,在回忆录中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他在金门炮战前后是如何对新中国进行援助的[43]。不管赫鲁晓夫的回忆录有多少好大喜功的成分,苏联在这场危机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9589月,赫鲁晓夫在两次写信给艾森豪威尔,公开表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就是对苏联的侵犯”,“我们将完全履行我们的义务”。艾森豪威尔认为,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是不能接受的”,把信退回了苏联政府[44],但美国人的动作在这之后明显软了下来。与此同时,赫鲁晓夫还通过中国驻苏大使刘晓转达消息:苏共认为,应在空军方面加强那一地区的力量,使之能够对美蒋海军起威慑作用[45]。在苏联官方当年编纂的政治教材中,说:苏联在台海危机爆发后“忠于自己义务”[46]。但中苏交恶之后,又变成了炮击金门“实际上正好迎合了美国好战集团破坏苏联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方针的意图。北京打算借助这种行动来激化苏美关系,并利用苏中条约这部机器把冲突扩大为远东的对抗”[47]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学者波克等日在对苏联档案文献研究后,提出:1958年台海危机是中国对克里姆林宫的挑战,同时也是向苏联“全球马克思主义帝国中的领导地位”的挑战,是“作为早期冷战史中绝对的两极体系瓦解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重意义”[48]。这与台湾学者张少书“金门危机几乎变成了苏联对中共是否忠实的测验”[49]有异曲同工之音。杨奎松认为,“随着中苏之间在台海危机等问题上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中国的做法在苏联和东欧国家中引起了一种盲目效仿的情绪,赫鲁晓夫已经不能不开始针对中国的这些做法和说法表示看法了”[50]。戴超武认为,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清楚地表明,中苏两国的矛盾和分歧开始由意识形态领域向国家关系,特别是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成为中矛盾和分歧公开化以及国家关系迅速走向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51]。杨奎松认为,毛泽东炮击金门的目的是“直接对美,间接对苏”[52]的。有学者甚至提出,是1958年的台海危机,而不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的“联合舰队”与“长波电台”问题,才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标志性事件[53]

  第二次台海危机与美台关系第二次台海危机之前,蒋介石曾给艾森豪威尔写了一封长信,痴人说梦般说道:只要“自由中国”能在中国东南沿海建立一个滩头堡,中国各地的老百姓就会揭竿而起,中共在内外压力之下就会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甚至会被推翻[54]。第二次台海危机高潮刚刚过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于1021亲自飞到台北。蒋介石虽然拒绝金门和马祖撤军,但在杜勒斯的压力下,还是在1023发表了联合公报,对外宣布其达成“恢复大陆人民之自由”“神圣使命”的主要途径,“为实行孙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而非凭借武力”[55]。正如台湾学者黄文娟运用美国与台湾的解密档案资料,提出,“在危机缓和后,(美)以釜底抽薪的方式,让国民党公开承诺不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56]

  (作者为北京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讲师) 


  []茅家琦主编:《台湾三十年(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唐曼珍、王宇主编:《台湾事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9320页。

  []网址为http://www.coldwarchina.com/wjyj/thwj/index.htm/

  []张淑雅:《1950年代美国对台决策模式分析》,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337页。

  []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71页。

  []以上观点详见戴超武:《美国历史学家与50年代台湾海峡危机》上、下,《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5期;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中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3页。

  []沈志华:《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局势的评估和预测(19581959年)——美国最新解密档案》,李丹慧主编:《国际冷战史研究》第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谢显益:《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136页;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第192193页;《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6869页;刘金质:《冷战史》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51页。

  []廖心文:《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

  []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中卷: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165页。

  [11]肖元恺:《百年之结——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关系的历史透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12]宫力:《两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形成与中美关系之间的较量》,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13]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289页;冈栋俊、陈友:《美国对华政策5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384页。

  [14]章百家:《通向缓和的崎岖之路——变动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对美政策》,《从对峙走向缓和》,第421456页;李丹慧:《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19541960)》,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333页。

  [15]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16]张闻天:《在布拉格使节会上的最后发言》,《张闻天文集》第4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17]杨奎松:《毛泽东与两次台海危机——50年代中后期中国对美政策变动原因及趋向》,《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366页。

  [18]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修订版前言,第9页、第11页。

  [19]陈兼:《革命与危机的年代(19581960年)》,《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第89页。

  [20]戴超武:《第二次台海危机和中苏关系》,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253页。

  [21]江英:《50年代毛泽东外交思想述论》,《从对峙走向缓和》,第600601页;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279页。

  [22]沈骏:《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与祖国和平统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02页。

  [23]王凡访问整理:《新中国诞生后几次重大战事》,载朱元石主编:《共和国要事口述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254页。

  [2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页。

  [25]《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54661页。

  [26]陶文钊:《有张有弛: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美国与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27]郑文翰:《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337页。

  [28]唐正瑞:《中美棋局中的台湾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9]《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页;毛泽东同曹聚仁谈话纪要,19581013,见中共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81页。

  [30]崔之清主编:《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2页。

  [31]沈智焕:《毛泽东关于反对美国武装干涉台湾的决策》,载裴坚章主编:《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32]刘金质:《冷战史》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50页。

  [33]张火木:《金门古今战史》,台北县:稻田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87页。

  [34] []山极晃著:《中美关系的历史性展开(1941197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22页。

  [35]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36]郭学堂:《美国对华核威胁政策和中国的反应——50年代两次台海危机的历史考察》,倪世雄、刘永涛主编:《美国问题研究》第三辑,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251页。

  [37]《百年之结》,第95-96页;《敌对与危机的年代》,第415页。

  [38]《毛泽东传(19491976)》,第855856页。

  [39]李越然:《中苏外交亲历记:李越然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魏列夏金回忆录的中文节翻译本见陈春华译:《195878月赫鲁晓夫访问北京》,《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4期。

  [40]《毛泽东传(19491976)》,第854页。

  [41]《当代中国外交》,第115页;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第72页;魏史言:《葛罗米柯关于台湾局势同毛泽东主席谈话的回忆与事实不符》,载《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一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138页。

  [42]沈志华:《1958年炮击金门前新中国是否高知苏联?——兼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3期;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410页。

  [43] []谢·赫鲁晓夫:《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266页。

  [44]赫鲁晓夫的信见195891020日的《人民日报》,艾森豪威尔的退信声明见1958921的《人民日报》。

  [45]刘晓:《出使苏联八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6265页。

  [46]《苏联共产党历史》,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社,1960年中文版,第683页。

  [47] []奥·鲍·鲍里索夫、鲍·特·科洛斯科夫:《苏中关系·19451980》,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43页。

  [48]《敌对与危机的年代》,第502503页。

  [49]张少书:《敌乎?友乎?美国分化中苏同盟内幕》,(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版,第180页。

  [50]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页。

  [51]戴超武:《第二次台海危机和中苏关系》,《冷战与中国》,第271272页。

  [52]杨奎松:《毛泽东与两次台海危机——50年代中后期中国对美政策变动原因及趋向》,《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第363页。

  [53]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54]《中美关系史·中卷:19491972》,第161162页。

  [55]梅孜主编:《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321页;《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第308309页。

  [56]黄文娟:《没有硝烟的“战争”——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的美台关系》,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Ⅱ,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202页。

    1. “四点意见”为两岸关系指明方向
    2. 务实推动两岸关系继续前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回顾与前瞻
    3. 台办就增加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学位试点省份等答问
    4. 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合作等
    5. 两岸关系没有表面热闹 却已进入深水区
    6. 不断为两岸关系增加前进动力
    7. 王毅:巩固深化两岸关系 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
    8. 专家:未来四年有四个影响两岸关系走向重要因素
    9. 步入“深水区”前的思考
    10. 两岸关系如何再创新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