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茅家琦主编:《台湾三十年(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唐曼珍、王宇主编:《台湾事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9~320页。
[②]网址为http://www.coldwarchina.com/wjyj/thwj/index.htm/。
[③]张淑雅:《1950年代美国对台决策模式分析》,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337页。
[④]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71页。
[⑤]以上观点详见戴超武:《美国历史学家与50年代台湾海峡危机》上、下,《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5期;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中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3页。
[⑥]沈志华:《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局势的评估和预测(1958~1959年)——美国最新解密档案》,李丹慧主编:《国际冷战史研究》第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⑦]谢显益:《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136页;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⑧]《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第192~193页;《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68~69页;刘金质:《冷战史》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51页。
[⑨]廖心文:《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
[⑩]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中卷: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165页。
[11]肖元恺:《百年之结——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关系的历史透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12]宫力:《两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形成与中美关系之间的较量》,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13]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289页;冈栋俊、陈友:《美国对华政策5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3~84页。
[14]章百家:《通向缓和的崎岖之路——变动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对美政策》,《从对峙走向缓和》,第421~456页;李丹慧:《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1954~1960)》,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333页。
[15]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16]张闻天:《在布拉格使节会上的最后发言》,《张闻天文集》第4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17]杨奎松:《毛泽东与两次台海危机——50年代中后期中国对美政策变动原因及趋向》,《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366页。
[18]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修订版前言,第9页、第11页。
[19]陈兼:《革命与危机的年代(1958~1960年)》,《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第89页。
[20]戴超武:《第二次台海危机和中苏关系》,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253页。
[21]江英:《50年代毛泽东外交思想述论》,《从对峙走向缓和》,第600~601页;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279页。
[22]沈骏:《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与祖国和平统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02页。
[23]王凡访问整理:《新中国诞生后几次重大战事》,载朱元石主编:《共和国要事口述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254页。
[2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页。
[25]《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54~661页。
[26]陶文钊:《有张有弛: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美国与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27]郑文翰:《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337页。
[28]唐正瑞:《中美棋局中的台湾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9]《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页;毛泽东同曹聚仁谈话纪要,1958年10月13日,见中共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81页。
[30]崔之清主编:《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2页。
[31]沈智焕:《毛泽东关于反对美国武装干涉台湾的决策》,载裴坚章主编:《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32]刘金质:《冷战史》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50页。
[33]张火木:《金门古今战史》,台北县:稻田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87页。
[34] [日]山极晃著:《中美关系的历史性展开(1941~197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22页。
[35]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36]郭学堂:《美国对华核威胁政策和中国的反应——50年代两次台海危机的历史考察》,倪世雄、刘永涛主编:《美国问题研究》第三辑,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251页。
[37]《百年之结》,第95-96页;《敌对与危机的年代》,第415页。
[38]《毛泽东传(1949~1976)》,第855~856页。
[39]李越然:《中苏外交亲历记:李越然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魏列夏金回忆录的中文节翻译本见陈春华译:《1958年7~8月赫鲁晓夫访问北京》,《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4期。
[40]《毛泽东传(1949~1976)》,第854页。
[41]《当代中国外交》,第115页;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第72页;魏史言:《葛罗米柯关于台湾局势同毛泽东主席谈话的回忆与事实不符》,载《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一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138页。
[42]沈志华:《1958年炮击金门前新中国是否高知苏联?——兼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3期;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410页。
[43] [俄]谢·赫鲁晓夫:《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266页。
[44]赫鲁晓夫的信见1958年9月10日及20日的《人民日报》,艾森豪威尔的退信声明见1958年9月21日的《人民日报》。
[45]刘晓:《出使苏联八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62~65页。
[46]《苏联共产党历史》,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社,1960年中文版,第683页。
[47] [苏]奥·鲍·鲍里索夫、鲍·特·科洛斯科夫:《苏中关系·1945~1980》,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43页。
[48]《敌对与危机的年代》,第502~503页。
[49]张少书:《敌乎?友乎?美国分化中苏同盟内幕》,(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版,第180页。
[50]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页。
[51]戴超武:《第二次台海危机和中苏关系》,《冷战与中国》,第271~272页。
[52]杨奎松:《毛泽东与两次台海危机——50年代中后期中国对美政策变动原因及趋向》,《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第363页。
[53]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54]《中美关系史·中卷:1949~1972》,第161~162页。
[55]梅孜主编:《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321页;《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第308~309页。
[56]黄文娟:《没有硝烟的“战争”——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的美台关系》,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Ⅱ,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