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毛泽东要“清理门户” 中央军委成立“浙东前指”
2.1954年春汛后 解放军海军击伤国民党军舰九艘
3.毛泽东懂得舆论的重要 再度提起“解放台湾”
4.得到炮轰金门消息 杜勒斯飞往台北见蒋介石
5.美国出台所谓“神的谕示”海峡两岸嗤之以鼻
6.蒋介石拒绝“新西兰提案” 美蒋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7.毛泽东再次确定攻打大陈的决心
8.艾森豪威尔要蒋介石放弃大陈等岛
9.浙东连连失败后 蒋介石急于逼美参战
10.艾森豪威尔政府内外交困 中美之间开始大使级会谈
毛泽东要“清理门户” 中央军委成立“浙东前指”
蒋介石能够出现在镁光灯下,倒不是他自己有什么光彩,而是因为美国人的频频访台。而美国人的访台,又是因为台湾海峡的局势又紧张起来。
毛泽东等军委领导在杭州做出“清理门户”的决定,并把任务交给了陈毅后,中央军委在宁波一个不起眼的院落撑起了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简称“浙东前指”,这是军委直接指挥下的一个特殊军事机构。
浙东前指的司令员兼政委是原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将军。
年轻将领张爱萍是新四军里不多见的四川人。他一直受到同是四川汉子、新四军军长陈毅的器重,担任过第七兵团司令员、浙江军区司令员。攻占南京那天,陈毅给这位当时年仅39岁而又久经沙场的战将派了一个新任务,让他带着二三百人,到江苏泰州白马庙组建一支华东海军,这成了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支海军部队。当年8月,他正在南京紧张地筹办海校时,忽然接到电报,毛泽东召他赴京见面。毛泽东还应他之邀,首次给海军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够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
1952年的夏天,朝鲜战场上激战犹酣,张爱萍却被授权负责指挥浙江、福建沿海的军事斗争。他从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指挥陆海空三军协同立体作战的将军。张爱萍经过综合考虑,提出了一个巧用辽东演习中的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演习现代作战原则的战役决策:空军、海军先于陆军投入战斗,在陆军进行登陆作战阶段,空军、海军边打边练,寻找战机,从空中和海上打击困扰敌人,千方百计给以消耗,破坏敌之心理和力量平衡,使敌由强变弱,而我由弱变强,从而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
中央军委很快批准了张爱萍的决策。
1954年春汛后 解放军海军击伤国民党军舰九艘
杭州军委会议后,按“清理门户”的方针,陈毅具体提出:利用在朝鲜战场胜利的形势,准备用五个军的兵力解决金门岛,并突击修建福建几个机场和鹰厦、福州铁路,厦门海堤。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当即批准了陈毅的提议,并令张爱萍组织福建前线指挥部。
然而,50年代的前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朝鲜刚刚停火,印度支那又是火药味十足。在越南的法国军队在实施“纳尔瓦计划”,要歼灭胡志明的人民军主力。美国这个喜欢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又急匆匆地援助法国,承担了侵越法军的大部分军费。美国海军还进入越南沿海,陆军人员也出现在越南战场。美国如真的直接介入,将使中国华南地区面临朝鲜开战时的那种形势,那中国将要考虑派出第二支志愿军。这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真是不堪重负。可以说,三年朝鲜战争是中国人民咬着牙坚持过来的,接着再向越南派兵,就连从不言输的毛泽东也不得不考虑再三。他不愿意将急需建设的新中国再次置于战火,与拥有核武器的美军在越南再作较量,但他对老朋友胡志明的事也不会袖手旁观。他支持胡志明,帮助他尽快、最好赶在美国插手之前打败法军,结束战争。他真的这样做了,中国派出军事顾问,帮助越南打胜了奠边府战役,歼灭法军一万多精兵,法军从此一蹶不振。从1953年秋天起,新中国军事斗争的重点又放到了援越抗法上,一时还不能以闽浙沿海地区为重心。
毛泽东很快调整了原来的计划,要求暂缓进攻金门,首先解放浙江沿海岛屿。因为金门守军多达六万人,又修筑了要塞性的永久防御工事,不投入大规模力量难以奏效,而兴师动众势必惊动美国,引起国际影响。而收复一些浙江沿海的岛屿,在国际上的波动会小些,对国内经济建设影响也不大。再说,解放军的海战需要一步步积累经验,尤其是三军协同作战更要摸索经验,争取首战必胜。综合上述考虑,毛泽东批准了中央军委确定的“从小到大、逐岛进攻、由北向南打”的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