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轮《北京志·市政卷·房地产志》(以下简称《房地产志》)编修于20世纪90年代,2000年出版。该志虽然是首轮志书,但由于成书时间相对较晚,处于首轮修志收尾、第二轮修志即将开始之际,因此吸收了志界关于第二轮修志的部分理论成果,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和发展,是一部有特色的省级专业志书。
一、注重述体运用,使志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得到加强
志书的一个显著体例就是事以类聚,类为一志。这种体例可以使志书尽可能地横向扩展,扩大志书的容量,使叙事更有条理,更有利于展示事物的系统性。但是,这种体例也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侧重于横的方面,使诸事难于连贯,志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从首轮修志开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新方志体裁之述体。所谓述体,即我们通常所见的设于志首和篇章之前的概述、总述、综述、无题序等,其主要作用是增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反映事物的全貌、轨迹和特点,加强志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述体的作用对于省志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省志专业志记述的是全省范围内的某项事物,面广量大,如果没有在不同层次撰写概述或无题序等述体,或不注重对该体裁的运用,其整体性和综合性势必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省志较之市志、县志更侧重于宏观记述,而述体就有这方面的优势。
从首轮修志实践来看,述体的运用已为志界所肯定,并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在第二轮修志中也得到了修志者的重视。具体到《房地产志》,该志很注重对述体的运用。最值得一提的是该志的章下无题序。全志共l5章,章章都写有无题序,短则千余字,长则三四千字。其特点是采用史略式的写作体裁,记述事物发展的全貌、特点和轨迹,较好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增强了志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可以说每篇章下无题序都是一篇精彩可读的好文章。试举一例:房屋产权章的无题序全文约2500字,以史略式的写作手法,记述了从公元前7世纪,蓟城始有官有房产开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房屋产权状况,反映了北京房屋产权变化的全貌、特点和轨迹。在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房屋产权记述中,不仅有落实私房政策,更有关于宗教团体房产和遗留的华侨房产政策的记述,充分体现了章下无题序在统领全章内容方面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二、述而精作,使志书的深度和著述性得到增强
述而不作是首轮志书编修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即所谓“寓观点于资料之中”。即使要分析议论,也只能在概述和无题序中体现。针对志书述而不作的弊端,志界有人提出述而精作的理论,但真正将这些理论付诸修志实践的很少,尤其是首轮修志。《房地产志》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对第二轮修志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该志述而精作手法的运用表现之一,是在主体篇章正文中作分析性的记述,不仅写出“是什么”,还写出“为什么”,记述有深度,可给人直接的启迪。例如,在记述“大跃进”时期住宅建设在整个房屋建设中所占比例不大时分析到:“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住宅建设比重下降,住宅投资缩小,造成生产工作用房与生活居住用房的‘骨头’与‘肉’的比例严重失调。”又如,在记及1970年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和住房依然紧张的矛盾原因时分析到:“由于很多机关被强令外迁或撤销,大批干部下放,大量企事业单位和职工外迁,大学停止招生,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1970年,人均居住面积虽达到4.36平方米左右,但潜在的住房紧张问题依然存在。”类似的分析记述还有:“随着机构的逐渐恢复,人员逐步回京,知识青年逐步返城,以及城市人口的增长,住房紧张的矛盾加剧。……住宅紧张成为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从1985年开始,每年新建的住宅建筑面积在500万平方米以上,因受城市人口增长、家庭结构变化等影响,住房紧张的情况依然严重”等等。
该志述而精作手法的运用表现之二,是在全志概述和各章无题序中做到有叙有议,史论结合。如“北京房地产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紧密相连;房地产管理也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从这时起,古老的幽州城在城市地位和性质上开始有了变化。”类似的分析论述在概述和各章无题序中都有,这不仅加深了志书记述深度,提高了学术品位和著述性,而且有助于读者了解北京房地产发展缘由、房屋构造以及北京房地产发展对历史的影响,增强可读性。
述而精作的意义在于“展示了深度的历史”。对一些主要状况、重大变化做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并不是凡事都做分析性记述),本身也是一种记述,是对历史的客观反映。地方志要发挥更大的资政功用和对大众的普遍启迪作用,写出“为什么”是非常必要的。《房地产志》虽然只在少数地方作了这样的尝试,但这样的深度分析性记述对我们今后编纂志书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