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武装力量建设史
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 打造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
发布时间: 2011-01-10    作者:于 雷    来源:解放军报 2011-01-10
  字体:(     ) 关闭窗口

  ■破解制约训练发展瓶颈难题

  ■探索我军特色兴训强军之路

  从源头上解决结构性矛盾

  我军训练领域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观念滞后、机构臃肿、职能交叉、训考不分等深层次矛盾,与新的训练模式不相适应,严重制约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形成。如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突破原有生产关系,信息化训练模式生成的“新质”战斗力,也必然强制性地变革传统训练体系,从源头上解决训练领域的结构性矛盾。

  ●呼唤信息化训练新观念

  全面贯彻落实胡主席关于军事训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战斗力标准,坚持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是部队的中心工作,也是重要治军方略和管理模式的战略指导,以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为重要切入点,科学解决部队建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从基于安全威胁、基于作战任务的被动训练指导,向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能力,主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全面履行使命任务的观念转变。全面拓展军事训练本质内涵,切实增强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满足国家发展和利益拓展需求,发挥军事训练战略威慑功能,切实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效益。

  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着力点。以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引领深化训练转变实践,支撑持续兴起的训练新热潮。联战必须联训。聚焦联合训练这个我军战斗力生长链条最关键、也最薄弱的环节,突出指挥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聚合各类作战单元、各项作战要素、各种作战系统,有效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训练效益始终应是衡量训练质量的重要标准,反对偏重“产出”而忽略成本。既应对训练改革方案充分论证和试验,又应对训练实践实施严格成本核算,避免“歧路”建设和铺张浪费,杜绝演习“演戏”和各种形式主义。

  紧密跟踪世界军事领域最新进展,客观认识我军与外军训练差距。既反对闭关锁军、拒绝学习,也不盲目崇外、照搬照套,立足我国和我军实际,走出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路子。

  ●构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体系

  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迫切需要健全完善训练法规制度,创新优化训练机制。

  强化指导,完善训练法规制度。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传统训练中,各级训练规定、文件竞相推出,过于零散甚至相互抵触。应按有效信息需求,加强综合性立法,保证训练法规的科学性与统一性。应加快制定训练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联合训练规定等职能性规章,为规范其他层次和专项训练规章提供遵循。

  理顺职能,改革训练管理机构。机械化条件下训练管理机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缺乏顶层设计、横向协调困难、资源浪费严重等。必须优化机构设置,按照规划、执行、监察和保障等基本要素,将多个训练管理部门统一合并调整为相应的综合性训练管理部门。必须区分管理层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搞成“一锅粥”,浪费资源又抑制活力。必须突出职能重点,部队在总部统一筹划下,以使命课题为牵引,重点开展集成式联合训练。联合训练可由主战军兵种主导组织,也可由诸军兵种联合组织,把情报信息、指挥控制、联合打击、全维防护、综合保障等重点要素提取出来,进行跨军兵种集成训练或多要素融合训练。

  效益优先,规范训练运行机制。按照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流程需要,规范训练路径,构建决策、执行、评估一体的纵横训练网络,切实提高训练信息采集、传输及反馈速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上下衔接、横向协调、整体一致。

  战训一体,缩短平战转换时限。将作战指挥与训练管理合并成“功能顺畅”的作训实体,平时研究作战方案、筹划战场建设和组织领导军兵种建设、训练,战时直接组织指挥联合作战行动,既有利于强化作战指挥能力,也有利于平时联建、联训,强化各层级指挥机构的平战转换效能。

  ●切实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把实战化对抗训练作为检验部队战斗力的尺度。实战打赢始终是推进训练创新的“根”和“魂”。 应围绕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能力,改革训练考核办法,建立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标准和考评机制,以考促训、以考促建、以考促战,使实战化对抗训练真正成为提升训练质量和推动训练发展的强力杠杆。

  把训练等级评定作为衡量部队训练水平的标准。应以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标准,创新训练评估体系,确立以能力为基点、量化为支撑、评估为手段的训练考评理念,构建各层次、多类别训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强化质量评估在训练中的评价、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

  把训练成绩作为奖惩升降的依据。应建立健全训练奖惩机制,把训练成绩和军事素质纳入考核任用体系,与个人进步挂钩,强化训练动力,带动训练质量效益的提高。

    1. 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时间比例研究
    2. 20世纪50年代人民军队的干部训练工作
    3. 胡锦涛会见全军武器装备会代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