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代中国研究
日本当代中国研究概况
主要研究机构
1.中国研究所
2.现代中国研究会
3.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
4.亚洲政经学会
5.东方学会
6.日本中国学会
7.日本中国社会文化学会
8.日本台湾学会
日本当代中国研究概况
日本的中国研究一直受外部的政治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说,这些影响主要有三点:第一,国际政治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美苏冷战不断加剧的时期诞生的,并宣称自己属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日本却在战败之后处于美军占领之下,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为美国封锁中国的政策效力。当时,日本分保守和革新两大阵营,舆论分接受和敌视社会主义中国两大观点,研究人员分"亲华"和"反华"两大部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恢复往来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第二,日本侵略中国历史问题的影响。战败之后,日本许多中国研究者认识到,自己过去的工作曾帮助了侵略战争,因而陷入了深刻的反省与自责之中。这对他们研究社会主义中国产生了影响,他们对中国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持肯定态度,认为客观分析就是批判中国。这至今影响着日本学者对中国的认识。第三,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影响。
日本的中国研究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领域,即明末清初前的中国研究称为古代中国研究,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研究称为近代中国研究,此后的中国研究称为现代中国研究。但这种划分并不十分严格,尤其是对近代和现代中国的时间划分,有的学者将近代中国的下限延伸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有的学者则喜欢用"近现代中国研究"一词,省去了将二者区分开的麻烦。日本的"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称"近代中国"指"鸦片战争以后到现在的中国",将1840年到现在的这段历史时期统统归于"近代中国"范畴。在日本影响力颇大的"现代中国学会",将"现代中国研究"侧重于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
从中国研究的发展轨迹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对中国研究大约每10年可以划分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时代特色。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苏冷战加剧和美日封锁中国的国际背景和深刻反省侵华战争等背景下,日本的中国研究呈现亲华研究与反华研究相对立的局面。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这个时期,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而世界局势则是动荡不安,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中苏对立和"文化大革命",日本的中国研究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政治立场上分歧都相当大。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总统和田中角荣首相相继访华,亚洲的战略关系发生了变化。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减轻了日本学者身上的政治压力和历史问题的压力,学者们开始对中国问题展开实证研究,探讨"中国向何处去"等问题。美国的中国研究成果和方法论开始影响日本。
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真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中国研究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中国研究获得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后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学者们纷纷到中国访问,使日本学者对中国的许多问题有了实际接触和感受;另一方面,是1978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有关中国的信息量大增,1979年,中国重新开始公布中断了20年的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学者对中国的状况了解更多。小宫隆太郎、渡边利夫等日本经济学家将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模式加以研究,中国研究的范围在日本进一步扩大,成果日趋丰富。
第五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日本学者的预测。台海出现了紧张局势,日本开始担忧中国的强大,中国研究发生了一定变化。最明显的有两点:其一是比较研究增多,探讨中国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的不同;其二是开始关注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在年轻的学者中,研究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民族问题的人明显增多。
与美国相比,日本在中国经济方面的研究水平较高,但对中国经济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微观方面,宏观方面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同日本在许多方面逐渐接近,这使一些人对中国的兴趣降低。
由于日本目前的研究体制与组织并不完善,为提高对当代中国的研究水平、整合各种研究资源、培养年轻的研究人员,2007年,日本人类文化研究机构联合相关大学与研究机构制定了一项为期5年的"当代中国研究"计划,开始实施"现代中国地域研究推进事业"。
(孙翠萍根据李文、康俊梅:《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简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何培忠主编:《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及何培忠研究员在《国外社会科学》公开发表的几篇论文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