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海外视域
社会主义在向前走,绝对不会变—访古巴驻华大使佩雷拉
发布时间: 2010-07-15    作者:贺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做每一刻该做的事

   贺钦:古巴社会主义曾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

   佩雷拉: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封锁和90年代的苏东剧变,对古巴社会主义而言是巨大的磨难与考验。前者使古巴失去了当时主要的贸易伙伴,而后者则使古巴丧失了80%的外贸市场和35%的国内生产总值。加之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频发和全球经济危机的打击,古巴社会主义事业在短短几十年间.不得不面临数次打断与调整。尽管古巴革命并非一帆风顺,但古巴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与发展恰恰证明了古巴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唯一性和可行性。

   为适应古巴国内外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巩固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自20世纪90年代古巴进入特殊困难时期以来,古巴领导人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新举措,如美元合法化、促进外资、开发旅游业等。尽管上述措施取得了部分成效,但卖淫、两极分化、腐败等社会流弊也随之出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巴社会主义必须在“延续”的基础上寻求“变革!”。正如何塞·马蒂所说,“做每一刻该做的事情。”菲德尔·卡斯特罗也说,“革命就是适时改变的历史时刻感。”

   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可逆转性

   贺钦:古巴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延续”基础上的“变革”?

   佩雷拉:尽管古巴社会主义正处于复杂的历史时期,但古巴人民有理由胸怀乐观,因为古巴领导权交替的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以劳尔·卡斯特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已经赢得了全体古巴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在前不久结束的古巴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全国代表大会上,劳尔·卡斯特罗主席特别指出,古巴共产党将把干部培养放在与经济建设和革命事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古巴领导权的顺利交接再次粉碎了美帝国主义关于菲德尔·卡斯特罗主席一旦退出领导权,古巴革命即会消失的谬论。

   古巴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计划于2010年末或2011年初召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巴共产党第六届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在这次历史性的盛会上,古巴共产党将根据自身的国情,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古巴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纲领和可行模式。正如劳尔·卡斯特罗主席200912月在古巴共产党第七届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当前的事业是伟大的,它代表着我们渴望和能够建设的社会主义,代表着最广泛的人民参与和惠及全体同胞的经济模式,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可逆转性是实现古巴真正独立的唯一保证。”古巴社会主义是一项独具特色的、创新的、民主的事业,是一项古巴各界(尤其是青年人)广泛参与和讨论的事业。

   古巴社会主义至今没有犯过战略性错误

   贺钦:古巴特色社会主义有哪些经验和共识?

   佩雷拉:尽管受到经济封锁、自然灾害和全球经济危机等外部因素的侵扰,但所幸的是——古巴社会主义至今没有犯过战略性的错误。自2008年以来,古巴采取了一系列完善制度性建设的有效措施,如重新安排劳动力、促进土地和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重组经济和金融部门、放开通信产品和家用电器的消费限制等。

   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制定古巴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巩固和维护古巴社会主义的成果是当前古巴各界的共识。马克思列宁主义、何塞·马蒂思想和菲德尔思想是古巴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其核心要义在于公平正义、团结合作、国际主义、多边主义和世界人民的自决权。劳尔·卡斯特罗主席在2009年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上这样总结古巴革命事业成功的真谛,“半个世纪以来,饱经磨难的古巴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顽强地活下来,是因为革命已成为大多数古巴人民为之奋斗的事业。”

    1. 中国古巴领导人互致贺电庆祝中古两国建交50周年
    2. 中国海军舰艇访拉美4国 “和平方舟”号到访古巴
    3. 国家主席胡锦涛接受4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的国书
    4. 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畅谈中罗经贸合作
    5. 胡锦涛接受6国新任驻华大使国书
    6. 胡锦涛接受阿尔巴尼亚等5国新任驻华大使国书
    7. 胡锦涛接受科威特等6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的国书
    8. 中国模式的70年成就及其世界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