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境外当代中国研究
对苏联“改革”及赫鲁晓夫等人的政治评价
发布时间: 2010-09-01    作者::张树华 罗文东 辛向阳    来源:《红旗文稿》 2010-08-2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的领导人腐化变质严重  

  苏共党的变质,是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的,70年代后表现最为严重。干部任用凭个人关系、亲属和小集团,党内关系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上。官员干部只是追求个人生活享受。有人提出,在赫鲁晓夫时期,在导弹、卫星和核能方面也取得了成就。我的回答是,所有这些成就都是斯大林时期打下的基础。例如关于原子能,早在1943年就开始核能研究了。如果不是有了这些研究,杜鲁门对于苏联城市进行核攻击就实现了。  

  勃列日涅夫曾试图阻止事态的恶性发展,但是他的个性软弱,好妥协、中庸,无力抗衡从赫鲁晓夫那里继承下来的党政班子进行的或明或暗的抵制活动,最终他未能胜任这项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光荣任务。勃列日涅夫的另一弱点在于,他不能正确处理军事手段和政治的关系,甚至有时候动武在先,政治反而被挟持了。像华沙条约组织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68)、苏军在阿富汗开战等都极大影响了苏联国家形象,使苏联和它的盟友在国际舞台上陷于孤立。  

  勃列日涅夫时期被苏联官方宣传为“发达社会主义”,事实上苏联社会不仅在其他国家逐渐失去吸引力,连它自己的国民都越来越不满意。生产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富差距拉大、影子经济盛行、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成风、体制僵化、停滞不前、国际冲突迫近,等等——这就是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的图景。这一切导致各种反社会主义事件频发,民众对苏共统治的负面情绪日益高涨,整个社会都失去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70年代后期,人民逐渐明白,苏联根本算不上是“发达的社会主义”。所以安德罗波夫才呼吁“要认清我们所处的社会”。这位领导人发出的呼声显示,苏共已经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束手无策,并且丧失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先地位。在这个时候,“唯有深谋远虑的,建立在民族共识的基础上并兼顾国内国际利益的大政方针才能把国家从覆灭中拉出来。”可悲的是,历史跨入90年代时,一场灾难已不可避免。   

  四、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背叛最终葬送了苏共  

  导致苏共败亡和苏联被瓦解的第三个因素,奥希波夫认为就是背叛。背叛这样一个大的国家,使之解体,其罪魁就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他说,他与戈尔巴乔夫本人相识已久,其夫人赖莎就是他们研究所一个研究室的研究生。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有一种反常的仇恨,这导致他后来的行为。戈尔巴乔夫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二战时期被德军占领。戈尔巴乔夫性格上特别自尊,领导国家又特别无能。他认为自己的总统制应该像英国女王的权力,什么都有,又什么不用干,不承担责任。再有就是“金钱”的作用。博尔金(戈尔巴乔夫时期最后一任苏共中央办公厅主任)透露,戈尔巴乔夫拿了韩国总统卢泰愚的钱,还有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钱。  

  还有,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代与美国总统里根签署裁军协议,里根承诺给戈尔巴乔夫诺贝尔和平奖。另外,在东西德合并问题上,美国人曾许诺,如果苏联答应从东德撤出军队的话,西德给苏联4000亿美元的补偿。但是苏军后来撤出后,西德只给了苏联80亿美元资金。而撤出的西部军团回国后没有地方驻扎,只能驻扎在俄罗斯的旷野中。另外,当时连法国领导人和英国首相撒切尔都十分担心欧洲出现统一强大的德国,苏联军方和外交部门提出统一后的德国不应加入北约,可是戈尔巴乔夫竟然满口答应,容许德国自由选择,这几乎使得美国总统布什都感到兴奋和惊奇。  

  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多个反苏的力量,如苏共“民主纲领派”。奥希波夫和他的同事们马上出版一部书,集中收集了瓦解苏共的种种案例,其中一本是“民主纲领派”会议的速记稿。其中披露,当时苏共“民主纲领派”代表人物波波夫就讲:“我们的行动不要考虑人民,我们就是要故意造成全面商品紧缺和局势紧张状态。”这是原话。   

  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奥希波夫和他的同事们每年都进行年度社会政治调查,到现在一共出了18部年度报告。他们认定,戈尔巴乔夫是反人民的,其改革不是导致民主与市场,而是导致野蛮资本主义、寡头主义。  

  叶利钦很偶然地获得了权力,他对此没有多少准备。面对如此大的国家和众多的问题,全是靠一两个人拍脑袋决策。奥希波夫和他的研究所一份事关几个斯拉夫国家联合的报告,想面陈叶利钦。当找到叶利钦的贴身警卫科尔扎科夫时,他张口便说,保证叶利钦马上签字。今天带来今天签,今天没带,哪天送来书面报告当即签。这种不严肃的决策方式,令我感到震惊。叶利钦选盖达尔推行经济改革的“休克疗法”也是凭感觉、拍脑袋的结果。

  1991年11月的一个深夜,叶利钦找到盖达尔。盖达尔吹嘘说,两年内经济等所有情况都会变好。叶利钦问,你能向我保证吗?盖达尔讲,以我父亲的名义保证(盖达尔是红色子弟,祖父是红军英雄、作家,父亲是海军将军,曾以武官身份出使古巴、南斯拉夫等国)。于是开始了激进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是野蛮的资本主义。其实,对此奥希波夫和他的研究所早就警告过了,但被扣上“灾难论者”的帽子,认为在妨碍现行政策的实施。  

  所以说,苏联被瓦解不是瞬间的事,而是国际敌对势力及其国内代理人长时间里苦心经营的结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1. 李慎明: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训
    2. 反思苏联解体 展望复兴未来
    3. 苏联崩溃的原因:俄罗斯国内争论的若干结论
    4.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解体源自内部摧毁
    5. 苏联解体与世界格局
    6. 苏联解体与当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7. 苏联解体后果再思考
    8. “特特级”电报发向莫斯科:苏联解体时刻中共抉择
    9. 经济学“西化”: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10. “苏共与苏联衰亡”课题成果揭示苏共衰亡深层次原因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