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建国于1830年,而比利时东方学(Oriental Studies)研究的历史比这个国家的历史还要悠久。比利时鲁汶大学早在16世纪就开始教授东方语言,当时的比利时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与今天的荷兰一起被称为“低地国家”(Low Countries),附属于当时的西班牙哈普斯堡帝国,统治者是查理五世。
1425年,经由当时的教皇马丁五世批准,鲁汶市成为低地国家首所大学的选址地,被称为“Studium Generale”。1517年,大学成立了一个“三语学院”(the College of the Three Languages),创立者是Hieronymus van Busleyden,一位人文学者和外交官。他在遗嘱中提到,希望捐献财产建立一个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的学院。虽然这个学院形式上独立于鲁汶大学的神学系,但是它的主要目的仍是为神学系的学生提供坚实的语言基础,以便于他们正确地解读《圣经》。
1588年,北方的省份从西班牙帝国分裂出来成为了一个共和政体。南方的省份,也就是今天的比利时但不包括Liege和Limburg两个地区,成为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南尼德兰(the Spanish Netherlands)。1713年,南尼德兰又成为了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这段时间是专制统治的高峰期,特别是约瑟夫二世统治的1780—1790年间,鲁汶大学作为宗教和教堂理论研究的根据地,所有的课程和研究安排也深受官方的管制,完全集中于宗教和神学领域。1797年,动乱的历史再次改变了鲁汶大学的命运。鲁汶被法国革命军队占领了,大学基本上被废除。不过,在北尼德兰和南尼德兰短暂的统一期间,统治者威廉姆一世分别在根特、里尔和鲁汶创立了三所大学。
1830年,比利时终于从在尼德兰联合王国分裂出来,赢得了自己的独立。一套教育系统改革法案颁布并开始施行,其结果导致了鲁汶市立大学在1835年的废止。但是在1834年,比利时主教又恢复了梅赫伦天主教大学(the Catholic university in Mechelen),并同意将其机构迁往鲁汶市。由此,古老传统的大学在历史的波折中获得新生,名字为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即今天的鲁汶大学。
1830年,鲁汶大学的东方研究被荷兰人J.T. Beelen重新恢复,他是神学系圣经研究的教授,教授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亚拉姆语。在神学系的课程安排上,东方研究几乎自然地成为了对于圣经研究的补充手段。文学系的研究和课程也有同样的命运,其领域本来应该扩展至更东边的地域,比如印度次大陆和远东地区。但是学校显然对这些殖民地研究兴趣不大,印度和远东研究发展得很迟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一段时间,印度语、伊朗语和许多东方语言都被加入了宗教系和文学系的课程中。然而,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这些课程零星分散,没有规范的学位。正如鲁汶大学校长在1936年建立一个东方学研究所时谈到,在19世纪的前45年,东方学研究不同的分支都在为圣经研究、神学研究或者是古典哲学研究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但是我们应该把它们独立出来并加以整合,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东方古老的语言、哲学和历史。
随着东方研究的独立,一个新的学位即两年制的东方语言学和哲学硕士诞生了。对于远东研究的课程也有一系列的细分领域,每位学生都必须从选择的领域中学习三门语言。远东研究取得的进步要归功于Etienne Lamotte教授的贡献。他于1932年被任命为东方学院的教授,在佛教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对于梵文、巴利语、藏语和古汉语也很精通。他翻译和研究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自己和这个研究中心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1966—1967年,鲁汶大学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仍然留在鲁汶,使用荷兰语教学;另一个搬到了比利时的法语区,并改名为Louvain-la-Neuve,主要使用法语教学。1974年,东方学者研究中心将其项目扩展为4年制的课程。1978年,远东研究的四年制课程也开始了。1979年,随着中国的逐渐开放,汉学研究在U. Libbrecht教授的带领下开始创立,并且保持着很快的发展势头。现在,除了中文(现代和古代)、历史和哲学这些主要科目,学生还有机会专攻于文化、历史或者经济学,可选择的科目种类日益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