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比小城镇要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人口太多,中国越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就会越大,因此选择节约型和效益型的城市化就越有必要,这也会成为市场的自然选择。而制度的因素、各基层利益的干扰将会逐渐被排除,因此,积极发展大中城市,以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因势利导,扶持大中城市发展应该成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主攻方向。当然,在这个前提下,也应该充分重视小城镇的发展。
第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从历史、制度和个阶层利益对城市化的制约角度来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和方针。
首先,即使不考虑中国乡村人口太多这个因素,中国的城市化也是在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下开始城市化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户籍制度已经受到很大冲击,打为松动,但是由于它与部分城市居民(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利益相联系,当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覆盖农村,当城市户口还带有高于农村外地的社会福利、当全国的统一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形成时,要想一夜之间就取消户籍是不现实的。因此,放松户籍管制,形成我国统一的法规,禁止各城市制订歧视性、壁垒性限制迁徙政策,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二,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应该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一致。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进展很快,是与经济迅速发展分不开的。有些人用中国人均GDP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来衡量我国的城市化,认为我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实际上忽视了我国农业人口的数量和GDP分布极为不均衡,当我们看到大多数农民的收入状况、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大中城市的失业人口,就会明白中国之所以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城市病”(大量的贫民窟),是因为稳妥地推进了城市化。因此,如果我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速度预期不高,就不要指望城市化的速度应该很高。
第三,对小城镇的发展,要顺其自然。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由于小城镇规模太小,功能不健全、不完善,既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又导致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偏高,使用效率低下,并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受阻,而这些都导致小城镇的投资效益低于大中城市。因此,在可以预见的短时期内,当地居民还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改善大幅度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时,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可能为小城镇的发展筹集足够的资金的。据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省调查:2000年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为6770人,人均财政收入为458元。“在推进城镇化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很重,我们每个镇要增加2-3千人,就需要投资上亿元搞基础建设”,而“2000年有36·9%的建制镇‘入不敷出’,要靠预算外资金来弥补;50%的镇人均财政收入不足300元,这些镇根本不可能对小城镇进行投资。全省真正能够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的镇不足三分之一。”[27] 由此可以看出,小城镇要实现集聚效应,确实提供城市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如果政府过于强调发展小城镇,就容易引起地方政府从自己的政绩和享受目的出发,依靠行政手段筹集资金,从而不仅加重当地农民和企业的负担,也将有限的剩余(资金)从生产和急需的部门强行转移到生活消费。
注释
[1] 许涤新主编:《当代中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295页。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2,216页。
[3]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44-51页。
[4] 许涤新主编:《当代中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93页。
[5] 许涤新主编:《当代中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295页。
[6] 参见许涤新主编:《当代中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页,493页。
[7] 许涤新主编:《当代中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8页。
[8] 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第15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中国人口年鉴(1987)》,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第626页。
[10] 陈锦华主编:《第八个五年计划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版,第183页。
[11] 朱守银:《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6期。
[12] 朱守银:《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6期。
[13] 资料来源: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9页;国家统计局编:《200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的“九五”》,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325页。
[14] 根据国家统计局编:《200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的“九五”》,354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5] 国家统计局编:《200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的“九五”》,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页。
[16] 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第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7] 朱守银:《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6期。
[18]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年鉴(1986-1987),557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刘仲黎主编:《奠基—新中国经济五十年》,30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国家统计局编:《2001中国发展报告》,340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第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9] 国家统计局编:《200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的“九五”》,252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0] 国家体改委农村司编:《全国小城镇试点改革经验文集》,第15页,改革出版社,1996。
[21] 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第6页,40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2] 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第7-8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3] 参见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第38、95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4] 参见柳随年: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思考》,《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
[25] 转引自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第95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6] 转引自刘勇、张立群:《“十五”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思考》,《中国经济信息网·联合论坛》2000年8月14日;还可参见李云:《中国城市化亟需提速》,《城乡建设》2002年第2期。
[27] 江苏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江苏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测定和对策》,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改革开放以来各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2001。
2、国家统计局:《200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3、王茂林等:《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刘仲黎主编:《奠基—新中国经济五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5、周叔莲、金碚主编:《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
6、国家体改委农村司编:《全国小城镇试点改革经验文集》,改革出版社,1996。
7、鲜祖德:《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8、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10、柳随年:《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思考》,《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
11、朱宝树:《中国城市化:从控制中发展到发展中控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2、秦尊文:《小城镇道路:中国城市化的妄想症》,《中国农村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13、陈锦华主编:《第八个五年计划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14、朱守银:《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6期。
15、汪利娜:《中国城市化进程及战略选择》,《经济要参》2001年第38期。
16、张秉忱:《中国城市化道路求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7、刘勇:《我国城市化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4月14日。
18、周一星、于海波:《对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城镇化水平的初步分析》,《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
19、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0、卫珑:《关于我国城市化问题的讨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