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业层面
我国的经济领域市场化进程逐步打破了国家的全面控制,使越来越多的权力要素流入社会,带来了社会领域的自治化进程。社会中介组织在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自律性的行业组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980年代初期,国务院根据“按行业组织、按行业管理、按行业规划”的原则,相继组建中国包装技术协会(1980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1981年)、中国饲料工业协会(1985年)、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1987)等。政府制定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为行业组织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1993年,中央将专业经济部门分为两类行业管理机构,一类改为国有资产经营实体,即行政性控股公司(或企业集团);一类改为行业总会,作为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代行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分别组建中国纺织总会和中国轻工总会。1998年、2000年进一步撤销国家工业管理局,归口国家经贸委,2000年又成立了8个综合性行业总会(加上建材工业联合会和电力企业联合会一共是10家)。体制外行业组织由民营企业自发产生,并大量产生于中小城市以下区域,更多集中在消费品领域。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资料,1998年到2004年行业商会总数净增3488个,年平均增长率为28.8%。其中县级和乡镇街道行业商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5.8%和52.7%。[20]行业组织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法律改革、政策创新和政府机构调整的合理化。
(四)开放型经济的战略转变
从1980年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到全国70%以上城市对外开放,兴建了一大批独资或合资的外向型加工工业企业,引进了大批资金、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迅速提高了中国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大约落后西方发达国家30-40年。到20世纪末,生产设备具有90年代技术水平的已占近40%,70年代及以前的技术装备不足10%,主要工业制造设备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的占30%,航天、造船、纺织、电子等领域,有大批技术装备和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吸收、创新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电子工业、通讯设备制造业、新兴材料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生产量成百倍增长,技术档次已赶上国际发展潮流。长城、联想、方正等计算机品牌已经达到国际知名品牌的水平。
三、60年工业化现代化建树
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从经济落后的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步入了工业化大国的行列。中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工业总量大幅度增长,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一)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60年来,我国传统工业部门填补缺门空白,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建立发展。1957~1976年,石油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1%上升到6.2%,化学工业产值比重由6.8%上升到11%。“两弹一星”试验成功。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不仅能制造飞机、船舶、汽车,还能制造人造地球卫星以及现代化的工业设备。一个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至20世纪末,联合国制订的《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所列的所有工矿业门类,中国已全部拥有:包括40个大类工业行业,200多个中类行业和500多个小类行业。
60年来,我国改变了1949年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重不到30%的结构扭曲,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到1998年,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为49.3%,重工业比重为50.7%;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已趋于协调。随着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在轻工业得到较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市场需求决定了重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断增长。2007年工业总产值405177亿元中, 轻工业总产值为119640亿元,占29.5%;重工业总产值为285537亿元,占70.5%。这一时期的重工业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以高档耐用消费品、装备制造业、电子及电器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摆脱了旧中国任人宰割、欺凌、蹂躏的境况,拥有了独立的尊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开始转向服务业的需求,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弹性迅速提高。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至2007年,第三产业的产值由1978年低于第一产业,到2007年明显超过第一产业,接近第二产业。详见表1 。
表1 1978-2007民经济三次产业情况表
指标
|
总量指标 (亿元)
|
速度指标 (%)指数 (2007为以下各年)平均增长速度
|
年度
|
1978
|
1990
|
2000
|
2006
|
2007
|
1978
|
1990
|
2000
|
2006
|
1979-2007
|
1991-2007
|
2001-2007
|
第一产业
|
1027.5
|
5062.0
|
14944.7
|
24737.0
|
28095.0
|
365.8
|
191.9
|
132.1
|
103.7
|
4.6
|
3.9
|
4.1
|
第二产业
|
1745.2
|
7717.4
|
45555.9
|
103162.0
|
121381.3
|
2307.7
|
758.8
|
213.3
|
113.4
|
11.4
|
12.7
|
11.4
|
第三产业
|
872.5
|
5888.4
|
38714.0
|
82972.0
|
100053.5
|
1956.3
|
540.2
|
204.6
|
112.6
|
10.8
|
10.4
|
10.8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表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