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中国工业化60年——道路与建树(1949-2009)
发布时间: 2009-08-28    作者:董志凯    来源:国史网 2009-08-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行业层面

  我国的经济领域市场化进程逐步打破了国家的全面控制,使越来越多的权力要素流入社会,带来了社会领域的自治化进程。社会中介组织在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自律性的行业组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980年代初期,国务院根据“按行业组织、按行业管理、按行业规划”的原则,相继组建中国包装技术协会(1980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1981年)、中国饲料工业协会(1985年)、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1987)等。政府制定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为行业组织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1993年,中央将专业经济部门分为两类行业管理机构,一类改为国有资产经营实体,即行政性控股公司(或企业集团);一类改为行业总会,作为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代行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分别组建中国纺织总会和中国轻工总会。1998年、2000年进一步撤销国家工业管理局,归口国家经贸委,2000年又成立了8个综合性行业总会(加上建材工业联合会和电力企业联合会一共是10家)。体制外行业组织由民营企业自发产生,并大量产生于中小城市以下区域,更多集中在消费品领域。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资料,1998年到2004年行业商会总数净增3488个,年平均增长率为28.8%。其中县级和乡镇街道行业商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5.8%52.7%[20]行业组织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法律改革、政策创新和政府机构调整的合理化。

   (四)开放型经济的战略转变

     1980年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到全国70%以上城市对外开放,兴建了一大批独资或合资的外向型加工工业企业,引进了大批资金、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迅速提高了中国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大约落后西方发达国家30-40年。到20世纪末,生产设备具有90年代技术水平的已占近40%70年代及以前的技术装备不足10%,主要工业制造设备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的占30%,航天、造船、纺织、电子等领域,有大批技术装备和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吸收、创新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电子工业、通讯设备制造业、新兴材料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生产量成百倍增长,技术档次已赶上国际发展潮流。长城、联想、方正等计算机品牌已经达到国际知名品牌的水平。

   三、60年工业化现代化建树

  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从经济落后的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步入了工业化大国的行列。中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工业总量大幅度增长,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一)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60年来,我国传统工业部门填补缺门空白,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建立发展。1957~1976年,石油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1%上升到6.2%,化学工业产值比重由6.8%上升到11%。“两弹一星”试验成功。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不仅能制造飞机、船舶、汽车,还能制造人造地球卫星以及现代化的工业设备。一个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至20世纪末,联合国制订的《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所列的所有工矿业门类,中国已全部拥有:包括40个大类工业行业,200多个中类行业和500多个小类行业。

  60年来,我国改变了1949年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重不到30%的结构扭曲,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到1998年,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为49.3%,重工业比重为50.7%;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已趋于协调。随着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在轻工业得到较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市场需求决定了重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断增长。2007年工业总产值405177亿元中, 轻工业总产值为119640亿元,占29.5%;重工业总产值为285537亿元,占70.5%这一时期的重工业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以高档耐用消费品、装备制造业、电子及电器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摆脱了旧中国任人宰割、欺凌、蹂躏的境况,拥有了独立的尊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开始转向服务业的需求,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弹性迅速提高。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至2007年,第三产业的产值由1978年低于第一产业,到2007年明显超过第一产业,接近第二产业。详见表1

                           1   1978-2007民经济三次产业情况表       

  指标

   总量指标 (亿元)

  速度指标 (%)指数 (2007为以下各年)平均增长速度

  年度

  1978

  1990

  2000

  2006

  2007

  1978

  1990

  2000

  2006

  1979-2007

  1991-2007

  2001-2007

  第一产业

  1027.5

  5062.0

  14944.7

  24737.0

  28095.0

  365.8

  191.9

  132.1

  103.7

  4.6

  3.9

  4.1

  第二产业

  1745.2

  7717.4

  45555.9

  103162.0

  121381.3

  2307.7

  758.8

  213.3

  113.4

  11.4

  12.7

  11.4

  第三产业

  872.5

  5888.4

  38714.0

  82972.0

  100053.5

  1956.3

  540.2

  204.6

  112.6

  10.8

  10.4

  10.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表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1. 毛泽东与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
    2. 朱佳木: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工业化的新特色、新动力与新机遇
    4. 中国工业化十年后将完成
    5. 周溯源:用心写史 读史知心——《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当代史》读后
    6. 房宁:民主还是中国的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