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展开,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与认真实施。国家建立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加强新工业城市的建设。仅一五计划的实施,就新建了6个城市(或工业市区):包头(新区)、洛阳(涧西区)、白银、株洲、茂名、富拉尔基等[22],以及新的工业区、镇。许多过去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城市,已逐步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如哈尔滨、长春、包头、兰州、西安、太原、郑州、洛阳、武汉、湘潭、株洲、重庆、成都、乌鲁木齐等。全国大规模扩建了20个城市,一般扩建了74个城市。至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达到287个,城市人口由1949年占全国人口的10.6%;1957年底占总人口的15.4%; 2007年全国城镇人口59379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44.9%。
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1952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55.5元;1978年达343.4元,剔除价格因素,增长55.5% ,平均每年递增1.6%。同期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6%。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343.4元,农村家庭人均收入133.6元;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13785.8元,农村家庭人均收入 4140.4元,分别为1978年的752.3% 和734.4%。随着收入的变化,居民消费结构改变了多少年来以吃、穿为主的单一格局,呈现出生存资料比重减少,发展和休闲享受资料比重提高,整体上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的新趋势。详见表5。
表4 中国高技术的若干突破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时期
|
选定的高技术或高技术产业
|
选定的背景或依据
|
20世纪50年代
|
集中主要力量建设以苏联设计的156个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1000余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项目。
|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20世纪60、70年代
|
国防常规武器和国防尖端技术,把与“三线”国防工业等相配套的工业逐步建立起来,使“三线”成为初具规模的战略后方,同时发展以机械工业为主的加工工业。开始从日本和西方国家引进科学研究设备。
|
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积极地、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
1970-1980年
|
Y10飞机(混合级布置为124座,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大商载25吨,最大巡航速度~4KM/H,最大商载航程3150公里。
|
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1986年
|
“863计划”研发8个领域、20个主题:生物技术领域;航天技术领域;信息技术领域:激光技术研究;自动化技术领域;能源技术领域;新材料领域;海洋技术领域。另有水稻基因图谱,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 HJD--04E型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关键技术,超导技术,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探索等专项。
|
1986年,邓小平根据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的建议,批准启动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
1991年
|
加速发展11种高技术产业,列入“火炬计划”并相继开辟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七个高技术产业密集带。
|
促进高技术的产业化。
|
20世纪90年代
|
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钢铁、建材和石化等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等装备工业和建筑业。
|
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
“十五”期间
|
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国防科技、工业技术。
|
加入WTO、新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新格局带来全新挑战,要求大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缓解技术瓶颈制约,保持经济的发展势头。
|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崔禄春:《“863计划"是怎样出台的》,载《百年潮》2006年第4期。
表5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年 份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
城镇居民家庭
|
农村居民家庭
|
绝对数(元)
|
指数 (1978=100)
|
绝对数(元)
|
指数 (1978=100)
|
恩格尔系数(%)
|
恩格尔系数 (%)
|
1978
|
343.4
|
100.0
|
133.6
|
100.0
|
57.5
|
67.7
|
2007
|
13785.8
|
752.3
|
4140.4
|
734.4
|
36.3
|
43.1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9-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五)国际地位上升
工业化使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资料,1995-2000年,我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0个百分点;2000-2006年年均增长11.2%,比工业化国家快9.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2个百分点。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其中,烟草类占比49.8%,纺织品类占比29.2%,衣服、皮毛类占比24.7%,皮革、皮革制品、鞋类占比33.4%,碱性金属占比23.8%,电力装备占比28.2%,其他交通工具占比34.1%;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大类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均名列世界前6位。在发展中国家中,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大类名列第11位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位。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核电技术相结合,至2008年,我国核电技术已经具备了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能力,而核电站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则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设备自主化水平不断增强。[23]
我国的工业化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经济粗放型增长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工业技术来源过多依赖国外、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短缺,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21世纪初,正值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时期。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2002年中共16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任务。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情况表明,完成中国工业化中期和后期阶段的任务仍需再接再厉,继往开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