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三卷第1080页、第四卷第1477页。
[2]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载《邓小平文集》第三卷第2-3页。
[3]工业化按期发展水平和程度分为工业化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工业就业人数占工农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和人均GDP等项指标。标志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的指标是:工业产值比重大于60%,工业就业比重大于45%,城市人口比重大于35%,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标志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的指标是:工业产值比重大于60%,工业就业比重大于70%,城市人口比重大于50%,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从1991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的上述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2008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即从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今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会加快,居民消费类型和行为也将发生重大转变。(参见《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陈佳贵:《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载《中国宏观经济信息》2009年第10期。)
[4]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工业化蓝皮书》认为:大约在21世纪40年代前后,我国将实现工业现代化。见(20090303《中国经济时报》)。
[5]《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第63页。
[6]郭瑞楚:《恢复时期的国民经济》,三联书店1953年版,第60页。
[7] 参见李学曾:《历史的思考和思考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8] GDP值来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局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9)》,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人口数来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1)》,统计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9]《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商体制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08页。
[10]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编印:《战后国际关系史料》第一辑,第75、100、114页。
[11]详见董志凯著:《跻身国际市场的艰辛起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
[12]国民党官僚资本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抗日战争前是它的崛起和初步发展时期;1937-1945年是快速发展时期;战后至1947年因接收日本和汉奸政权的产业而急剧膨胀、
[13]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发展的概述》,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14]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第731页。
[15]参见向新、苏少之:《1957-1978年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非计划经济因素》,载《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2年第3期。在经济理论方面,中国经过了从苏联政治经济学向西方经济学的转变,但在实际操作上,始终没有脱离自己的独立轨道。毛泽东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打破了斯大林晚年的僵化模式。孙冶方的“计划价值规律”,第一次试图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陈云提出“鸟笼经济”概念,坚持四大平衡。对于中国和转轨国家而言,其意义不下于凯恩斯之于西方经济。
[16]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07页。
[17]参见姚洋、郑东雅:《外部性与重工业优先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姚洋、郑东雅:《重工业与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再考察》,《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18]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8年卷第45页,《中国税务年鉴》2007年卷。
[19]参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20]余晖:《转型期行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之实践及评价》,《中国经济时报》2005-10-13。
[21]国务院全国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86》,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版;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22]克拉玛依市于一五时期建立,1958年宣布建市。
[23]冉永平:《我国核电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人民日报》2009年0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