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需要我们科学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形势,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培育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层次不断深化,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受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等因素影响,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对外开放领域长期积累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从经济领域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严重不足,我国的出口要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国际金融危机大大压缩了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利润增长空间,部分企业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美元、欧元的贬值也给我国的出口商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从更深层次来看,国际金融危机还暴露了我国一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
从政治和外交领域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的发展环境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有关材料表明,2009年我国遭受各种贸易保护主义侵害的案例就有116个,涉及金额达127亿美元,比2008年翻了一番。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也不绝于耳,一些国家继续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
从文化领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一些西方国家向我国大量输入文化产品,我国文化产品的“逆差”严重。这不仅对我国的文化贸易造成了较大冲击,也对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较大挑战。
上述情况表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承担的使命十分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创新理念、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中的一系列重要关系
在新起点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培育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需要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一系列重要关系。
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使利用外资方式更加均衡合理。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截至2010年3月,我国已拥有外资企业近6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首位。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但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所引进的外资过多地投向工业领域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从1998到2003年,工业制造业引用的外资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6%以上,最高时甚至接近70%。大量的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集中在工业领域,导致工业部门的效率大大高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均水平,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单纯注重引进外资数量向更加注重提高外资利用质量转变,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强对外资产业结构和区域投向的引导,充分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正确处理内与外的关系,更加注重发挥扩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内需相对不足,这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我们在对外开放中正确处理内与外的关系,从满足外需为主转向扩大内需为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正确处理开放性与主体性的关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我们不仅要扩大开放,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思想观念;而且要增强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为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应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主动承担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加强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交流,建立和完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协调机制,树立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需要明确,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不能超越这一现实国情和国力。尽管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仍然较低。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能够保持本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保持本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本身就是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
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在“引进来”的基础上更好地“走出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需要在加强经济文化等“引进来”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完善境外投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办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不断推出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文化产品,加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创新。
正确处理学习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对外开放中,一方面应继续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应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工作抓紧抓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大力倡导自主研发和自主发展,大力发展控股、控技(尤其是核心技术)、“控牌”(尤其是名牌)和“控标”(技术标准)的“四控型”民族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培育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加快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谭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