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新时期以来农户的兼业化发展及其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 2013-04-16    作者:李文    来源:国史网 2013-03-20
  字体:(     ) 关闭窗口

  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农户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政府鼓励农民多种经营,恢复了农村集市贸易,随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迅速转变。伴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地矛盾日益凸显,农户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以后,劳动力逐步向收入更高的就业领域转移,先是在农业多种经营领域、在家庭工副业生产,接着是在乡镇企业,然后是在远离家乡的城市,部分农民举家迁往城镇,部分农民身份转换成为产业工人或市民,但是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并未完全脱离土地和农业生产,而是亦农亦工亦商。在这部分亦农亦工亦商的农户中,农业收入为主的称农业兼业户(亦称一兼户或Ⅰ兼户),非农业收入为主的称非农业兼业户(亦称二兼户或Ⅱ兼户)。其他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称纯农户,完全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称非农业生产经营户(这部分农户的名下也可能拥有承包地),完全脱离生产经营领域的农户称非经营户。本文拟对新时期农户的兼业化发展趋势做一梳理,并对农户选择兼业的原因展开分析。

  一、新时期农户兼业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中国自古就有牛郎织女发展小农经济的传统,“牛郎们”耕作间隙兼从他业弥补家用。改革开放初期,这一传统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很快,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显性化(判定劳动力剩余程度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公开失业率,一个是隐性失业率。在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以外还有大量的失业人口未能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农村的隐性失业状况尤为严重(即赵冈、黄宗智等人所谓“过密化”)。随着体制的变革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隐性的失业会逐步演变为公开的失业。参见李文:《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6月23日)。受人均占有可耕地数量的限制,男耕女织的传统逐步被农户兼业经营所取代。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粮食大丰收以后,从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或者跑运输、当小商小贩、外出打工。在人多地少、地块细碎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兼业户来说,粮食生产逐步沦为“口粮农业”,投入减少,种下的粮食够一家人吃就行。农民手头的资金宽裕了,对自家承包地的粮食生产也可能会选择资本替代(或者购置机械、施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或者雇工经营,或者将承包地转给他人自己从市场购买粮食)于是,随着工商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的增多,兼业户经营的农业会逐步成为副业。据调查,早在1988年,以出售粮食收入为家庭现金收入主要来源的农户就已经降到37.5%,比1984年下降12.1个百分点,有多达82.6%的农户在回答种粮目的时将“满足自家口粮需要”放在第一位,完成国家定购任务放在第二位。越来越多的农户已不再把改善生计寄希望于种粮、卖粮,而是寄希望于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因而粮食生产投入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更多投入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粮食生产在农户家庭生产中的地位下降,其中,粮食作物收入所占比重降为29.2%,比1984年减少14.9个百分点;粮食作物生产费用所占比重降为25.3%,比1984年减少8个百分点;粮食生产投工量所占比重降为35.7%,比1984年减少10.7个百分点。以粮食生产为主业的被调查户由1984年的79.5%下降为1988年的62.9%,以非粮食生产为主业的农户其粮食生产不同程度地出现投入减少、经营粗放现象。[1]

  鉴于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和兼业化发展倾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是在山东平度、然后推及全国1/3以上的农村,试行过一段时期的“两田制”,即将耕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口粮田按家庭人口平均分配,这部分耕地只负担农业税,其他收入归农民;责任田用来招标,能者经营,除了承担农业税外,还需缴纳承包费(提留统筹)。这种方式旨在保障农民吃饭用地的同时克服地块细碎问题、提高土地经营质量,逐步走向规模经营。但是后来,“两田制”被强制推行,许多地方不顾实际“一刀切”,违反了当地农民意愿,不利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1997年被中央叫停。还有少数地方采取“反租倒包”形式,集中农民不愿经营的土地,连片后再向社会招标。土地流转历来就是中央文件提倡和鼓励的,但只要农户不愿意彻底让渡手中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其兼业化经营的倾向就不会被遏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户兼业化现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1996年底,在全部农村住户中,农业户数所占比重为90.47%,非农业户数占9.53%。在全部农业户中纯农业户数占62.81%,农业为主兼营非农业的户数占30.57%,非农业为主兼营农业的户数占6.62%。如果以农村生产经营住户数为100,那么纯农业户数为56.82,农业兼业户数为27.66,非农业兼业户数为5.99,非农业生产经营户数为9.53。相关调查表明,这一时期与80年代下半期一样,随着农业专业化程度的降低,农户播种意向和增产意向在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生产经营户中递次下降,而且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农业增产的意向越弱,离农倾向越强。[2]进入新世纪以来,2008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年底,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0015.9万户,比1996年增加3.7%;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数占58.4%,比10年前减少7.2个百分点;住户中农业从业人员为34246.4万人,比10年前减少了19.4%。显然,农村住户中兼业户和非农户不断增加是不争的事实。(关于两次农业普查的主要数据公报,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

    1. 陈定洋:小农户如何“衔接”现代农业发展
    2. 识真贫才能精准扶贫
    3. 鼓励监管并重 企业农户双赢
    4. 农业共营制: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突破
    5. 如何促进农户生产分工
    6. 培育“核心农户”正当时
    7. “惠农通”走出服务农户新路
    8. 如何促进农户与期货市场有效对接
    9. 农地使用权确权与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
    10. 干部建设新农村需要勤换三双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