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运行史
引进外资,中国坚定不移
发布时间: 2010-09-09    作者:蒋升阳 余荣华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9-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坚持引进外资互利共赢

  中国现在已经有了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需要引进外资吗?陈德铭说,我们改革开放和吸引外资的战略不是仅仅因为缺钱,而是希望在包容、多元的世界里,能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企业管理和产品方面的优势吸引进来,更好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发展自己。

  截至2010年7月,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9.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1.05万亿美元。目前中国22%的税收、28%的工业增加值、55%的进出口、50%的技术引进、约4500万人的就业,都来自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

  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对中国来说,通过持续吸引外资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宝贵的管理经验以及众多国际化人才。对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则赢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不少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其母公司全球业务的增长亮点和利润中心。

  外国投资者在享受可观利润、继续增加投资的同时,为何产生质疑?陈德铭分析说,一些外资企业一方面看到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产业配套基础、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又感觉到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发展很快,在中国市场上竞争性加强。因此,跨国公司在更多地到中国投资的同时,也对在中国面临的复杂情况有不同的想法。

  中国的制造业、农业的绝大部分领域和100个服务贸易部门都已对外开放。当前,中国继续积极致力于为广大外商投资企业营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包括营造开放透明的法律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营造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

  更加注重外资结构质量

  针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抱怨,还有一些诱因也许并不源于中国。《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称,发达国家的高失业率引发了关于外向投资对母国就业影响的关切。

  陈德铭分析说,现在对于中国投资环境的一些情绪并不完全是跨国公司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仍处于高失业率的状态,其领导人提出产业回归、出口倍增,甚至鼓励在海外的企业通过政府的资助回到国内去。“这种博弈情况,一定程度上经媒体或中介机构而渲染扩大,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吸引外资的事实。”于是,“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指责与全球FDI的实际流向呈现出“背道而驰”的状况,也不难理解。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FDI流入量的吸引力不断增加,需要得到发达国家的正视。

  中国已经比以往更加关注引进外资的结构和质量状况。此外,中国引进外资的方式和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将从原先的大量集中于加工制造业转为向制造业两端,即设计研发和服务营销领域聚集。

  与此同时,中国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对于FDI的需求正在调整升级,另一方面中国自身也成为日益重要的FDI来源地,并且已是低收入邻国资本和技术的重要来源。今年上半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8亿美元,同比增长44%。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
    2. 稳步推进城镇化一举多得
    3. 现代化共识的形成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
    5. 从“劳动致富”到“勤劳致富”:改革开放初期党的经济政策演进的一个缩影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