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制度史
破而后立:1977-1978年分配问题上的思想转型
发布时间: 2019-03-28    作者:阎瑞雪    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8-07-15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文革”结束到改革初启的1977—1978年间,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经济理论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核心是按劳分配问题。两年间,四次讨论会与中央政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调整相互促成,确定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对物质利益的态度从批判变为肯定,对富裕程度差别的态度从拒斥转为认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成为重要的目标。这些思想上的转型成为日后推进改革的思想基础和重要驱动力。同时,在如何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讨论中衍生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例如企业利润和工资的联系,农村产量与收入分配的联系,成为了通往企业经营权改革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道路的开端。

  全文见附件

  1. 破而后立_1977_1978年分配问题上的思想转型_阎瑞雪.pdf
  1. 科学理解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
  2. 关于1977~1978年按劳分配讨论的再研究
  3. 1958年的稿酬制度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索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社会制度优势与市场机制优势的有机结合
  6. 增量产权分配:分配正义的关节点
  7. 政治观更新不能丢了马克思主义
  8. 王赞新:收入分配改革的历史线索与目标取向
  9.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主体
  10. “共同富裕”的主体须是劳动者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