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岷江峡谷,从映秀到汶川,黑色的沥青路面一路蜿蜒。这条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完全毁损的生命通道,仅时隔一年,就实现了双向通行。两年来,我省加快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灾区基础设施建设,使得灾区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为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支撑全省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灾区立体交通网
加快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既是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又是保障整个重建工作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
汶川至川主寺213国道两边大山上,巨大的滑坡体依然触目惊心。就在两年前的那一瞬间,这里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毁坏殆尽,汶川县城、茂县县城成为“生命孤岛”。
加快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既是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又是保障整个重建工作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从最初的救援之难,到后来的重建之难,首当其冲的是道路交通难。因而,交通的恢复重建成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重点和首选。
紧抓机遇、及时规划,我省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从公路、铁路、航空入手,“三位一体”构建灾区立体交通网,一批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2008年11月,成灌快铁开建,这是铁道部与我省签订的灾后重建第一个重大交通恢复重建项目。紧接着,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双流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5条高速公路、5个重大铁路项目集中开工……
通过数据可看出建设力度。2008年,全省铁路建设投资77亿元;2009年,投资额度增加到210亿元。公路方面,2008年完成投资335亿元,2009年完成553亿元。
两年来,四川总共开工建设20条高速公路,总里程2503公里,平均每月开工超过100公里,新开工里程超过通车里程;88个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3个、在建45个,恢复修建农村公路2.5万多公里;除震中个别路段外,灾区原有干线公路已完成恢复重建,路况水平均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双流机场二跑道也已投入运营,新航站楼完成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作量。通过这一轮恢复重建,整个灾区交通条件极大改善。
与此同时,灾区骨干电网和农村电网重建加快,电力和通信保障能力得到提升。截至2010年4月底,省电力公司共完成电网灾后恢复重建35千伏及以上项目188个,共计完成投资62.22亿元;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国家电网供区的电网已提前恢复到震前水平,局部地区的电网结构、设施水平还超过震前水平,预计能如期实现原重建规划提出的 “三年内总体达到或超过2010年规划水平”的目标。
大力推进灾区输变电项目重建,确保灾区重建和发展的用电需求。省电力公司还积极跟踪四川省51个受灾县(市、区)(其中含国家确定的39个重灾县)的工业园区、城镇灾后恢复重建进度,及时安排配套输变电重建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阿坝庙坪、槽木、东兴和下孟,绵阳河西、桑枣,雅安汉源站、湾万线,成都青城山等一大批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满足了各灾区城镇、工业园区的恢复重建用电需求。
此外,水利设施加快恢复重建,震损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灾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灾区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为我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命线”·“经济线
灾区基础设施项目,既是重建项目,也是发展项目,为打造枢纽、建设高地、支撑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灌快铁客运列车,30分钟,从成都火车北站抵达青城山下。这条穿越极重灾区都江堰市的快铁即将正式投入运营。这条“经济线”,将为沿线发展带来新活力。
灾区基础设施项目,既是重建项目,也是发展项目,为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支撑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秉承“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网络、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思路,高起点、高水平的灾区交通网建设,升华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具体实践。
“搞运输十多年了,每天都要经过烂柴湾,以前做梦都想有个桥。现在新桥修好了,希望广青路尽快通车,把旅游搞起来。”烂柴湾大桥合龙那天,红白镇柿子坪村五组运输户李勇高兴地说出乡亲们的心声。
灾后重建一举破解交通“瓶颈”,为面向未来、争先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作为什邡市的经济“生命线”,灾后重建的广青公路纵贯什邡南北7个乡镇,通达5个极重灾镇、2个经济开发区,串联起金河磷矿、宏达集团、蓥峰实业、蓝剑集团等大型企业和马祖故里、冰川漂砾遗址、蓥华山风景区等旅游景区。“什邡将进入 ‘融入式’发展的新阶段,不仅融入到成德绵经济圈的发展,更要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的一极。”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说。
灾后交通重建,绵阳两年跨越22年。全市交通重建完成投资118亿元,比当地过去22年的投资总和还要多得多。通过灾后重建,不仅使市域内1小时(平武2小时)交通圈得到加快建设,对外发展空间也得以进一步拓展。灾后重建的成绵乐、成西等铁路和成绵复线、成九等高速公路建成后,绵阳到成都只需半小时,到重庆、西安只需2小时,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流动,为与周边城市互补合作、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硬件加速上档升级
灾后恢复重建,不是原样恢复,而是要“原地起跳”。只有施展更超前更宏大的手笔,才能支撑起更长远的发展
作为发展环境“硬件”的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基础和先导功能。灾后恢复重建,不是原样恢复,而是要“原地起跳”。只有施展更超前更宏大的手笔,才能支撑起更长远的发展。
难忘地震时“孤岛”苦痛,灾后重建,“生命网”的理念响亮地提了出来,通过实施灾后交通恢复重建项目,全省重灾区建成“一环、三纵、三横、七联”的“生命网”。茂县,地震前,通往成都的213国道路是其唯一对外通道,正在修建的绵茂路、成兰铁路、川汶高速让大山中的城镇与外界的连通有了多种选择。
“起跳”,还包含着路面等级更高、抗灾能力更强、服务水平更好的科学理念。仅以汶川到马尔康公路为例,不仅是山区公路等级由“三”改“二”,还大胆尝试路与自然和谐新办法:公路重建红线范围内,有700多棵大树,其中还有百年老林,重建中,它们都被保留,沿线修建临时用地被打造成为停车休息区、观景台、风景摄影区。
高起点、高水平的灾后交通基础设施恢复建设,也使内陆盆地突破关山阻碍,站在了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吸引着世界的眼光。典型的个案是英特尔。2009年,英特尔第二次在我省增资,成都封装测试基地已成为其中国战略中的重要部分。“四川是内陆省份,但交通建设很好,希望展开合作。”去年10月,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非洲加纳共和国道路和高速公路副部长罗久·麦透·努努这样说。
还有更值得期待的未来。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段、成贵铁路、成西客运专线等即将开工,2010年,四川枢纽建设投资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大手笔,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总投资额将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史无前例的1300亿元。
“硬件”上档升级的加速推进,将进一步为灾区、为四川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不久的将来,四川将形成成都至重庆1小时、至贵阳2小时、至昆明和兰州4小时,至广州和北京6小时、至上海和沈阳8小时的交通圈。“蜀道难”变为“蜀道通”,全国路网“西部终端”变为“西部中枢”,“内陆盆地”变为“西部门户”,一举奠定四川在整个西部乃至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数字
两年来,四川总共开工建设20条高速公路,总里程2503公里,平均每月开工超过100公里,新开工里程超过通车里程;
88个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3个、在建45个,恢复修建农村公路2.5万多公里;
除震中个别路段外,灾区原有干线公路已完成恢复重建,路况水平均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整个灾区交通条件极大改善。
2010年,四川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总投资额将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史无前例的13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