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
发布时间: 2009-09-11    作者:朱佳木    来源:国史网 2005-06-11
  字体:(     ) 关闭窗口

  陈云同志在建国后主持过两次较大的国民经济调整,第一次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前期,第二次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两次调整开始时,阻力都相当大。如果不是陈云同志顶住压力,一抓到底,根本调整不动。就拿第二次调整来说,许多干部想不通,这也舍不得,那也不愿丢,甚至认为经济情况没问题,调整是多此一举,会因此耽误时间;基建经费不够可以借外债,即使搞一点通货膨胀也不可怕。结果,1979年和1980年的基本建设规模不仅没有降下来,相反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大的财政赤字,造成物价大幅上涨。面对这种情况,陈云同志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在中央工作会议、省市委第一书记会议等各种场合,反复给大家讲道理。他说:“要承认经济工作中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不仅做财经工作的同志之间有分歧,中央内部有分歧,而且中央与地方之间也有分歧。原因是财贸方面的同志不熟悉工业,工业方面的同志不了解财贸;中央不完全了解地方,地方不一定了解中央的困难。”[17]他指出:经济调整是必要的,并不是多此一举。调整不是耽误时间,如果不调整才会造成大的耽误。[18]对外债要分析,买方信贷的使用取决于国内为它配套所需的投资数量。用发票子的办法弥补基建投资赤字,无以为继,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爆炸”。[19]通货膨胀数量不大不可怕,但数量很大的他害怕。[20]对陈云同志的这些意见,邓小平同志完全赞成,全力支持。他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同志负责财经工作,提出了调整方针,但因全党认识很不一致,也很不深刻,所以执行得很不得力。他明确指出:“我们这次调整,正如陈云同志说的,是健康的、清醒的调整。”[21]在党中央和陈云同志的竭力推动下,调整方针终于得以贯彻,很快理顺了严重失调的各种重大比例关系,为后来的全面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稳定而宽松的环境。

  但是,情况稍有好转,一些同志单纯追求产值、速度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们以实现党中央关于工农业年产值在20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为由,提出要“提前翻两番”,要“翻三番、翻四番”。陈云同志敏锐地觉察到这个苗头,要我转告党的十二大报告起草组负责同志,在报告稿中要把20世纪的最后20年分成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为后10年的振兴创造条件。起草组采纳了这个意见,并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十二大之后,他在听取国家计委负责同志汇报时,针对一些地区和部门要求突破计划上项目的情况指出:要分清前10年和后10年,要抓住这两个10年的区别。今后各地要求开口子,计委要顶住。[22]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又出现过热现象。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再次提醒大家,百分之二十几的工业发展速度是不可能搞下去的,因为目前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都很难适应这样高速度的需要。他说:“还是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稳步前进,这样做,才是最快的速度。否则,造成种种紧张和失控,难免出现反复,结果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23]

  陈云同志在事关党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从不退缩,在党和国家的危难关头更是无所畏惧,挺身而出。1989年春夏之交,他正在外地养病,但当首都发生政治风波、党中央发出两种声音后,他毅然提前返回北京,召集中顾委常务委员开会,率先提出要坚决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并说:“现在是关键时刻,不能后退。如果后退,两千万革命先烈用人头换来的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会变成资本主义的共和国。”[24]由于他当时任中顾委主任,又在党内有着崇高威望,因此,他的这一表态对于平息那场政治风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陈云同志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性,一些人出于种种原因,或者不理解,或者予以责难。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间里,陈云同志曾一直被认为是“右倾保守”的代表人物,甚至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并几度遭受冷遇。对此,他不以为然,一笑了之。记得我去他那里工作,见他的第一面时,他就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我是一个‘老机会主义者’。”可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人又议论他“左”了,“保守”了,“僵化”了,境外敌对势力的舆论更是乘机鼓噪。这个话传到陈云同志耳朵里,他笑着说:好哇,能把我“一贯右倾”、“老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摘掉,我很高兴呀!有一次,在说到这件事时,陈云同志以开玩笑的口吻问我,他到底是右了还是“左”了。我对他说:“你没有右,也没有‘左’,你还是站在原处,没有变地方。变地方的是那些说你右和‘左’的人。当他们站在你的‘左’边时,觉得你右了;当他们站在你的右边时,又觉得你‘左’了。”

  那时,社会上流传党内分为“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说法,并把陈云同志划入“保守派”中。陈云同志对此不屑一顾,照样讲他认为该讲的话。但在私下里,他对我说:“要说改革,我是大改革派。搞加工订货、对资本家采取‘定息’办法,这不是改革?”实际上,不仅在上世纪50年代私营工商业改造中,陈云同志提出了许多不同于过去苏联的做法;即使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所依据的,也正是他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所提出的有别于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的“三为主三为辅”的构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又就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个体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写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专论,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25],对我们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对外开放政策,他同样是始终真诚拥护、积极支持的,而且提出过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例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26];“对外开放不一定都是人家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也可以到人家那里去”[27]等等,就是他最先提出的。但同时,他也反复提醒全党必须注意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和违法行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抓住执政党的党风问题不放松,对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能“松绑”。他强调:“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一个共产党员,每时每刻都必须牢记,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28]如果这就叫做“左”的话,哪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不左呢?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些是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这样讲的,从来没有变过。”“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要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29]对于这一点,忘记或抛弃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人,当然理解不了;用资产阶级价值观观察问题的人,更是永远也不会弄明白的。

  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而不顾那些共产主义敌人的无知的和卑劣的敌视、污蔑、谩骂或讥笑”。[30]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继续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我们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就应当学习陈云同志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无限忠诚的精神,一方面为党在现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扎实工作,另一方面始终牢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为把我国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奋斗。

  --------------------------------------------------------------------------------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3]《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4] 参见《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页。

  [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

  [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5-326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10]《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39页。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81页。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页。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01页。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18]《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282页。

  [19]《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2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4页。

  [2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2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1页。

  [2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页。

  [2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

  [2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7页。

  [28]《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3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9页。

  

    1. 邱霞:论陈云的改革方法论
    2. 陈云与调查研究
    3. 周红:试论陈云对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考与评价
    4. 王蕾: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强化党内监督的思想及实践
    5. 吴超:陈云与新中国初期的劳动保护事业
    6. 欧阳雪梅: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及时代价值
    7. 储著武 桂奕菲:1985年陈云质疑“万元户”宣传考释
    8. 李正华:陈云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
    9. 宋月红:陈云谈台湾问题的一则史料
    10. 陈云: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