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我不是学问家而是实干家”
发布时间: 2010-07-05    作者: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7-05
  字体:(     ) 关闭窗口

  艾恺:梁先生很早,大概19岁以前,他也很积极地主张立宪主义,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那时中学还没有毕业,像康梁派一样,觉得最合适的政体是君主立宪。他中学最后一年,就不耐心了,就参加了同盟会,参加了革命,他自己说是“玩了炸弹和手枪的把戏”,也是很积极的——无论什么事情,他一旦决定是对的路,就会一直走下去。民国初期,那时虽然是民国政体,他还是觉得宪法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于1916年,袁世凯还在的时候,因为梁先生的亲戚是司法总长张耀曾,梁先生做他的秘书,管比较机密的文件,他也是积极地参加反袁运动,因为袁世凯那时不是要称帝吗。另外,他之所以积极做这个工作,因为他那时觉得宪法是非有不可的,而袁世凯对宪法一点都不在乎。

  五四时期他在北大教书,他已经决定中国共有的文化还有它的价值,要予以保存,至少保存其核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也同意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提出的科学与民主,而民主的一部分就是宪政和法治的问题,他觉得这是属于民主一方面的。1924年离开北大以后,他就开始发展乡村建设运动,大概1930年,他看到乡下的政治机构表面上是法治的,但事实上对乡下不利,无论政府怎么想帮老百姓,但西方式政府的本质,都不得不迫害乡下老百姓。他用了这个比喻,说乡下老百姓或乡下社会就像一块豆腐,而政府就像铁钩,无论怎么想帮豆腐的忙,还是没有办法,因为铁钩的本质就是这样。所以后来他就决定法治或宪法不怎么重要,因为他认为每一个制度、文化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价值是要看那个时代的情况。就像他本来没有批评西方文化,也没有批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他只是说人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西方文化是最合适的,因为要征服控制自然,要解决人类的基本问题,他接受科学与民主就是这个意思。他后来觉得宪法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当时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乡下的贫穷、落后、无知。因为他知道虽然乡下还保存一些中国文化的成分,他也还要保存这些成分,不过他一方面要复兴中国文化,一方面要解决乡下的问题,所以那时他觉得不要再玩西方把戏,就是宪法之类。

  到了抗战时,主要的任务是抗日,所以那时他虽然参与组织了民主同盟,可是他自己并不专门主张宪法,当时很多人甚至国民党官员都觉得需要宪法,可是他自己作为领袖之一,总觉得宪法不会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再说他觉得宪法不适合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情。后来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他根本不想这个问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教授之前讲到,他曾表示非有宪法不可,我看他是刚经过文革,所以觉得宪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去世以前的几年,他也许回到原来的立场,觉得宪法是非有不可的。他的思想是随着中国实际而变化的,他觉得思想、哲学这些,除非是解决中国现在实际的问题,否则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思想哲学是非常相对的,这个立场我觉得是来源于佛家,因为对佛家来说,什么都没有真正的价值,不需要执着。

  许章润:我很同意艾恺教授讲的,梁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确没有自己的私见,他是从“中国问题”出发看待这个问题的。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很有意思,这在王世杰先生的日记里有记载,梁先生的日记里也写了这件事。就是在重庆的时候,大概是抗战末期、1945年前后,当时蒋介石安排见他们几个人,见完以后,梁先生坐王世杰的汽车走。王世杰主张,中国需要即刻实行宪政,而梁先生却认为此为不急之务,因为现在面临的是打仗的问题,不是宪政的问题,希望以宪政来阻止打仗,这不可能,“中国问题”走到这一步,宪政帮不了中国。梁先生是民盟的创始人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作为第三方势力,本身就出现了分歧。

  梁先生一辈子从来没有反对过宪政本身,他反对的是在烽火连天、民不聊生的年代里搞宪法、宪政,他认为那不切实际,太天真了。梁先生早年,十八九岁的时候,天天想着宪政,深受当时“立宪派”的影响,“以英国式政治为理想”,“梦想议会政治”,“渴望中国宪政之实现”,“亦以为只要宪政一上轨道,自不难步欧美日本之后尘,为一近代国家”。可是,随着时势流转,后来他觉得不是说宪政不好,而是对于中国来说,彼时彼刻,实在无现实的可行性,而且,好像也没有必要。后来他一度倾向社会主义,虽“所知甚少,却十分热心”。

  1920年春,漱溟年将而立,在经过将近10年的长期精神危机后,由佛归儒,从此安身立命,“人生问题”遂有答案;1926年后,他对于中国政治与宪政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逐渐成熟,决心从事乡村建设,而于“中国问题”找到途径。迄至晚年,梁先生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认为中国不仅需要宪政,而且是亟需宪政,以宪政民主的制度建设来防范权力的蛮横。所以,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不久,他就坐车去拜访雷洁琼先生,咨议时局,专门谈“毛主席思想中的法律观”。雷洁琼先生是法学家,1960年代曾任北京政法学院的教务长,她的丈夫严景耀先生是北大社会学系的教授,犯罪学家,二位在1949年以前都是民主教授,后来雷洁琼更是荣任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当时,雷先生怎么谈的我们不知道,但梁先生回家之后,作《毛主席对法律作如是观》,喟言:毛主席逝世两年后,法制与民主的呼声渐起,其前途必逐步展开,无疑也。实际上,早在1976年5月3日,梁先生即作有《英国宪政之妙》一文,其于宪政的至深感触和至深祈盼,在在彰显无遗。

  所以,我体认梁先生这里有一个态度的转变。这不是学术思想的转变,他从来不甚看重所谓的“学术思想”,因为一切学术和思想都是围绕着现实人生打转的,否则没意义。事实上,他是觉得中国的问题走到今天这一步,相应的方案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如此而已。就“此时此刻”而言,宪政民主就是这样的方案。这一条很有意思,他和天真的宪政派绝对不是一回事。

  艾恺:这同梁先生其他的思想是一致的,什么东西都是相对的,要看时机。抗战时他觉得时机未到。

  另外,王世杰的孙女是我历史系的同事,她是极端的左派,她连自由的名号都不承认。她觉得她的祖先都是老古董。

  许章润:这很有趣,据说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反战一代,他们的父辈都是中产阶级,父辈的日子过好了以后,后代都成了左派,转而反抗带给他们反抗资本的东西,可谓反讽。

  另外补充一点,梁先生是政协委员,1978年前后,他在政协会议发言,连续7次就讲同一个主题:中国需要民主法治。他有一句话,说究极而言,人是不可信的,指望人去做好事,是有希望没指望的事。此话出自一位儒者之口,而极言民主法治的“制度”的重要性,实在令人吃惊而感奋。

    1.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2. 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观念文化变迁的现象解析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历程及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