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强撑病体突然要求参加陈毅追悼会始末
发布时间: 2010-01-06    作者:铁竹伟    来源:国史网 2010-0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在追悼会上对张茜说:“陈毅是个好同志”

  陈毅同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投身中国革命,不久即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名将。全国解放后,他领导建设新上海;接着,在外交战线上叱咤风云,成为二十世纪国际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在陈毅同志光辉的一生中,这些无疑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他还有着更加显赫的一页,“文化大革命”中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党为国直言无讳,充满着浩然正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文讲述了1972年陈毅同志追悼会的前前后后,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一批昔日老战友对陈毅的深情惜别,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老战友们垂泪送别

  朔风凛冽,大地冰封。夜色是这样的黑,这样的浓。忙了整整一天的周恩来,沿着狭窄的楼梯,一级一级走进地下甬道,转进右面的房门,里面就是301医院的太平间。陈毅的遗体已经移至这里。

  说是房间,似乎称为加宽的走廊更合适,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三面是洞开的大门。朝西是双开门,直通一条带水泥棱条的坡梯,此时呼啸的西北风卷着黄沙细土直灌而入,把摆满坡梯两旁的花圈上的挽联、纸花吹得索索作响。

  陈毅静静躺在风口,身上只盖着一层白布床单。

  周恩来清癯的面容凝聚着深沉的悲痛,他恭恭敬敬向陈毅的遗体三鞠躬,礼毕,径直走到陈毅床边,伸手掀起床单的一角,缓缓地摸了摸陈毅的手背,泪水潸然滚落。周恩来重新为陈毅拉平床单,动作轻缓、小心,床单盖好后,又往里掖了掖。

  立在旁边的张茜(注:陈毅夫人)呜咽出声,她握住周恩来伸来的右手,抽泣着说:“周总理,您要多保重身体啊!大姐也为您担心。”

  朱德总司令来了。他发着高烧,由人搀扶着走到陈毅遗体前,他老泪纵横,呜咽出声,颤巍巍地将右手举至帽檐,为一同举红旗上井冈的老战友送行。到了病房,他仍然流着泪,沉痛地说:“陈毅同志好啊,他死得太早了!”

  刘伯承元帅来了。人未进门,哭声先至。他只恨自己双目失明,不能最后再见一面老战友的遗容。他执意走近床边,俯下身去,双手颤抖着从陈毅的面颊抚摸到胸部,嘴里不断哭唤着老战友的名字,久久不肯离去。

  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三位元帅分别是第二次、第三次来向遗体告别。依然痛哭失声,泪如雨下。几十年转战南北凝成的友谊刻骨铭心。

  宋庆龄副主席热泪盈眶,向陈毅的遗体敬重地鞠躬,她拥抱了张茜热泪盈盈,慰语切切。

  王震携孙女为陈毅送终后,茶饭不思,寸步不离。当陈毅的遗体移上担架,要转送至301医院太平间时,他自己用力抬起担架的一头。医护人员和周围同志顾念他年老体弱,竭力劝他别抬。他双手攥紧担架扶手哭喊着:“不要抢!陈老总的灵,我一定要扶。”

  外交部代部长姬鹏飞一直陪坐在陈毅遗体旁。一批批外交部来参加遗体告别的同志,哭声尤为痛切!陈毅的逝世,对他们太突然,因而打击更大。陈毅拜会西哈努克亲王后,陆续在医院接待了几批外宾,思路敏捷、谈笑风生的神情,他们亲眼目睹。陈毅外长转至日坛医院后,他们常悄悄打电话询问病情,得到的答复都是陈毅的身体很好,请放心!人们欣喜地期待着陈毅的身影重新出现在外交部……不料今天,一条素洁的床单,把他们与陈毅外长隔于两个世界……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