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周边环境的恶化期
在新中国50多年的历史中60年代是周边环境最险恶的年代。北部是苏联,解放战争时期曾被称为沙发,可靠可依;抗美援朝时期曾被称为可靠的大后方,而60年代变成了反修前线。在中苏交恶过程中,苏联陆续增兵百万,边境矛盾冲突不断,多达数千起。大军压境,迫使我国不得不增军北部边界,数十万知青支边,成立生产建设兵团。
南部主要是越南,本是兄弟邻国,和平边疆。但由于1964年北部湾事件后美机不断扩大轰炸范围,战火烧到中国南大门。胡志明主席1965年春亲来中国请求支援。中国派工程兵、铁道兵、高炮兵等数十万军队援越抗美,总开支达200多亿美元。到1975年5月1日越南南方全境宣告解放为止,这场战争持续了10年。
西部联结数国,主要大邻国是印度。中印关系50年代曾是很好的,两国总理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好交流频繁。但60年代,由于尼赫鲁政府坚持扩张主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使历史遗留下来的边境问题恶化,出现边境武装冲突和流血事件,终于酿成1962年10-11月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线击溃入侵中国领土的印军之后,主动停火,主动后撤,接着又交还缴获的武器装备,释放全部被俘人员。这些出人意料的宽大举措,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影响,并使中印边界出现冻结式稳定,但中印关系仍处于长期紧张的状态。我国大陆东部的问题主要是台湾蒋介石错误判断大陆三年困难后的形势,以为复辟的"良机"己到,疯狂叫嚣反攻大陆。这北南西东四个方面的周边环境,是现实的,又是具体的。它不能不影响到领导人的分析判断和决策,也不能不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
5.国内和党内矛盾的激化期
国内和党内矛盾的演化与全球大气候密不可分,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是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和三年困难时期紧密相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干群矛盾相当尖锐。对于大跃进时期干部为了完成高指标而盛行的强迫命令作风,打骂群众,擅自把农民私产归公等恶劣行为,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干部搞特殊化、浮夸谎报、与民争食,导致农村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严重恶果,广大群众是十分不满的。其中很多问题的责任在上边,但群众看见的是公社、大队等基层干部,这就造成干群矛盾激化,个别地区关系空前紧张。
(2)党内矛盾凸显,特别是高层领导以至中央领导核心在"三面红旗"上的认识明显不一致己经广为人知。特别是经过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同志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后来又有1961年中央
工作会议和1962年七千人大会的传达,中央高层领导有分歧,在党内相当层面的干部中已经不是秘密。党内分歧是客观存在的,但达到何种程度,性质如何判定等问题,认识并不一致。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党内关系十分紧张。
(3)党同知识分子的矛盾日趋突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政策是有成效的,但1957年反右斗争之后,1958年又把整个知识分子划入资产阶级范畴,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从此从总体上日益恶化了。虽然周恩来、陈毅等同志在广州会议上企图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但难以扭转"左"倾洪流。知识分子被看做是修正主义的土壤,是西方"和平演变"中国的突破口和温床。这样,"文化大革命"首先从知识分子开刀,很多有成就的知识分子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对象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4)人民群众同"黑五类"的矛盾。这类矛盾新中国成立以后 直存在,但在这个时期,随着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而有相当程度的激化。按当时的说法叫做"他们人还在,心不死,梦想复辟"。现在回头看,对当时这类矛盾的估量实际上存在扩大化和严重化的倾向。
上述五个方面说明,20世纪60年代确实是与别的年代有许多不同特点的年代,而这五个方面的特点又都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性质和特点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所以,研究"文化大革命"不能不首先研究其特定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