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对毛泽东新中国探索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 2010-03-11    作者:李捷    来源:《国史静思录》 2010-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这篇文章所要谈到的,是我在参加撰写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月版)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些想法和体会。我们在写作这部传记的中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大量档案材料的复印件(原件都在中央档案馆) ,这让我们感觉到有责任尽最大可能地去还原历史,并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对毛泽东作出更为恰当的评价。尤其是近年来,有关毛泽东的书刊良莠混杂,各种议论也随之而起,有赞扬毛泽东的,也有反对的,甚至还有根本上否定他人格的,这更让我们觉得有必要依据历史的真实,澄清一些问题。

    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选择

  有人认为毛泽东根本不懂建设,兴趣不在建设,也没有认认真真搞过建设。这是一种误解。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用了相当大的精力搞阶级斗争是不假,但是他也用了相当大的精力搞建设。这种建设不是一般性的建设,而是有一个主题即现代化的建设。按照现代化的理论来讲,实际上毛泽东所探索的主要是初级工业化这个阶段的建设,他想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中国的初级工业化(毛泽东经常将现代化和工业化混用,他没有严格地区分两者的界限)。在现代化建设中,他做了很多事情,既有实践探索,也有理论探索。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一五”计划的建设,后来形成《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建设经验;再后来是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接着发动“大跃进”,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又搞“三线”建设。这条建设之路的线索是非常清晰的。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在现代化建设中,毛泽东作了三个重要的选择,对我们共和国的发展至今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第一是制度方面的选择。工业化有很多道路,有很多的制度选择,包括资本主义的制度选择,还包括像苏联那样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在当时,这种制度选择对毛泽东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作为那一代的共产党员,他必然毫不犹豫地选择社会主义的制度,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来实现现代化,实现工业化。这个选择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从毛泽东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始,就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但在制度选择里面,还存在着一个是走自己的路,还是跟着苏联亦步亦趋的问题。

  最初我们是跟着苏联走的。在那个时代,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就意味着选择了苏联道路,正所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的一句话“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没有看家的本领,更没有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技术,西方国家对我们是封锁的,所以我 们只能取之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时,我们当时理解的社会主义,就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就像当年在探索出井冈山道路之前,我们认为中国搞无产阶级革命,就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一样。所以,新中国最初的建设决策,包括“一五”计划的制订,都是在苏联的帮助之下完成的。客观地讲,当时的中苏关系处在一个“蜜月期”,苏联对我们的帮助是巨大的,对于我们“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有意思的是,苏联帮助我们制定的“一五”计划,是包含了他们本国的经验教训在里面的。斯大林建议说:“要按照一定可以办到的来做计划,不留后备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后备力量,才能应付意外的困难和事变。”但是遗憾的是,到了“二五”计划时期,受到“大跃进”的影响,我们把苏联老大哥教给我们的这个经验给忘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到了1956年,毛泽东开始对整个情况进行反思。我们在写《毛泽东传》的时候,特别注意对毛泽东心理状态的观察。很多材料证明,毛泽东自1949年开国大典,走下天安门城楼后就高兴不起来。我认为一个原因可能是担子重,未知数多;而更重要的大概还是毛泽东自己讲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当了苏联人的奴隶,跟着他们的屁股后面走,什么都学苏联的,苏联得了感冒,我们也跟着打嚏喷。所以他说,到了1956年“十大关系”出来以后,心情才开始高兴起来。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下决心要走一条自己的道路了。毛泽东意识到中国不能照搬苏联的模式,但要探索自己的道路难免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没有代价的决策是不可能的,而且目标取向越高,风险也越大,这是成正比的。我们后来在现代化、工业化这条道路上跌了很多跤,这已经是人所皆知的事实了。

    1. 毛泽东领导军队正风反腐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 毛泽东与“向西藏多路向心进兵”
    3.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溯源
    4. 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
    5. 毛泽东与大比武运动的中止
    6. 毛泽东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贡献
    7. 薛庆超: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是关键
    8. 毛泽东的胜战之道
    9. 毛泽东三次点将“海空雄鹰团”
    10. 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演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