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援越抗美
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发生后,美国在越南南方直接投入地面作战部队,并对越南北方实施轰炸。“南攻北炸”的局面,有可能继续向越南北方蔓延。毛泽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关注越南战争局势。
当时毛泽东等人的担心,主要有两个。第一,越南是中国的近邻,一旦美国决心出兵进攻越南北方,中国将直接面临战争的威胁。第二,越南战争升级以后,苏联新任领导人表现出对越南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这和赫鲁晓夫时期有很大的不同。苏联新领导人日益显示出要借援助越南,使其势力向印度支那发展的勃勃雄心。越南北方,成为苏联势力向亚洲扩张的又一重要目标。这同样是毛泽东所不愿意看到的。
出于上述担心,中国政府在全力支持越南人民抗美斗争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
首先,是尽力控制越南北方局势的进一步恶化,避免美军直接入侵越南北方、中美被迫武装对峙的局面发生。这是在越南问题上,中国对美政策的基点。
“北部湾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作出强烈的反应,并为控制事态扩大尽了最大的努力。其中一个最异乎寻常的举措,就是1965年4月2日周恩来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的谈话。
在这次谈话中,周恩来撇开外交辞令,直截了当地提出:“总统阁下访问美国时,如果美国问中国将怎么办,阁下可以告诉美国以下三点:一,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二,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三中国已经做了准备。”
对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来说,这一举措非同小可。中国给美国领导人的口信,没有通过华沙大使级谈判的渠道来转达,而是通过同中国和美国都保持着良好关系的巴基斯坦来转达,这本身就说明,中国领导人是多么看重这三句口信对稳定越南局势将会起到的作用。后来,阿尤布·汗总统因故推迟访美,未能向美国方面转达中国领导人的三点口信。但是,中国领导人在遇到紧急事态时,产生了通过中间渠道向美国沟通信息的愿望,并为此作了认真的努力,仅此一点,对于在不正常状态下隔绝十多年的中美两国来说,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1963年3月2日和3日,巴基斯坦外交部长佐·阿·布托在北京会晤周恩来、陈毅时,曾经说巴基斯坦愿意担任中美之间的桥梁,周恩来对此表示欢迎。这个承诺,使得中国领导人在越南局势恶化的重要关头,很自然地想到了巴基斯坦这个渠道。
1966年4月10日,周恩来会见巴基斯坦《黎明报》记者伊查兹·侯赛因,把中国对美国政府的上述三句话作了重要补充,增加了第四句话:“战争打起来就没有界限。”并且说:“你能从空中来,难道我们不能从陆上去吗?” 5月10日,《人民日报》公开刊登了这次谈话的要点。6月8日,周恩来在访问坦桑尼亚期间,还委托尼雷尔总统向美国转告中国政府的这四句话。
事实证明,这些表态,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其次,中国政府在援越抗美问题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苏联既划清界限,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的一个基本态度,是不同苏联搞“联合行动”或“统一战线”。
1964年12月和1965年2月,苏联先后提出召开有关会议,谋求华沙条约组织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越南问题上搞“一致行动”,遭到中国的冷遇。1965年4月,柯西金提议召开苏联、越南、中国三方最高级会谈,又遭到中国的拒绝。同时,中国政府对苏联过境的援越物资,在绝不允许空运,也不允许在中国境内设立基地或兵站的前提下,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和帮助,所有陆路运输都是免费的。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在援越抗美问题上保持了比较主动的地位。由于国力的原因,也由于在越南地区存在着诸多的相互牵制的复杂因素,中国不可能阻止苏联势力向印度支那扩张。但是,中国的支持,中国的国际影响,又的确成为印度支那国家进行长期抗美斗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这种支持和影响,同样是苏联等国不能取代的。在抗美斗争中,越南同苏联保持着比较紧密的关系。但是,中国同越南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同时,由于毛泽东坚持了中国不和苏联建立“统一战线”、采取“联合行动”,不许苏联在中国开辟“空中走廊、设立基地或兵站的方针,有效地防止了苏联借口援越抗美再次染指中国主权的企图。这些方针,还使中国在越南问题上,保持了应有的独特的战略地位,避免使自己成为苏联的战略附庸。这为中国外交在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赢得了主动。
进入1965年,中国的外交格局在重大变动中步入了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中国在非洲站稳了脚跟,在亚洲扩大了影响,在西方国家中取得了突破,在联合国中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再加上中国不顾苏美等国的强烈反对,终于跻身于核国家的行列。中国外交在中苏关系破裂后,谋求生存、谋求发展的艰苦努力至此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国外交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外交能够在国内“左”倾指导思想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取得如此重要的突破,来之不易。
然而,也就在这关键的时刻,“防修反修”和“警惕中央出修正主义”的问题吸引了毛泽东的全部注意力。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中国外交较为顺利的发展,就这样被突如其来的国内政治运动打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