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与林一山谈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
发布时间: 2010-04-23    作者:顾迈男    来源:《百年潮》 2010-04-23
  字体:(     ) 关闭窗口

林一山解释说:“工程师在整理水文资料的时候,如果某一地、某一个时期缺乏实测的资料,而设计上或其他工作又需要所缺的资料,便利用一条河流上下游河段的实测资料,通过计算分析,进行合理的插补、延伸。如某次洪峰我们没有测到,就可以利用上述方法获得数据,推求洪峰,这就叫人造洪峰……”

“这个方法真有趣,很有科学道理!”毛泽东又详细询问了一些有关的具体问题。

听了一个多小时的汇报后,毛泽东显得很兴奋,他对林一山说:“你不要走,我请你吃饭。”

林一山回忆说,毛泽东吃饭很简单,只有两菜一汤,除了辣味以外,没有什么特别的菜。毛泽东吃得津津有味,他边吃边对林一山说:“我在北京很忙很乱,出来后空气新鲜,能自由地谈问题,了解情况。”

当日黄昏,船泊黄石港。深夜,毛泽东来到黄石钢厂视察。工人们看见毛泽东,非常兴奋,奔走相告。毛泽东边走边看,不时与工人们亲切交谈。

21日上午,军舰抵达九江港。毛泽东下船上岸。在中心大街尽头,迎面涌来了潮水般的群众。听完九江地委有关人员的汇报后,毛泽东一行又乘船继续东行。

当庐山逐渐消失在朦胧的天边时,毛泽东又与林一山交谈起来。这次谈话,毛泽东主要了解的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林一山向毛泽东汇报了长江平原防洪工程的规划。

当汇报到治理长江的第三阶段是修建山谷水库时,林一山展开一张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图上的干支流标着许多兴建中和规划中的大大小小的水库群。

“我们计划兴建一系列梯级水库来拦蓄洪水,从根本上解除洪水的威胁,同时开发水电,改善航道,发展灌溉,从根本上解除洪水的威胁。”

毛泽东边听林一山的汇报,边凝视着祖国的万里江山图。从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头,莽莽昆仑、金沙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直到上海、长江口,他在图上比画了—个大圆圈说:“太好了,太好了!

随后,毛泽东将目光移向三峡峡谷,低头沉思片刻后,突然指着三峡以上的地区对林一山说:“这样许多支流水库都加起来,你看能不能抵上修三峡这个大水库?

林一山回答说:“从长江致灾洪水的主要来源说,这些水库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的防洪效益。”

毛泽东听了,指着三峡东口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这个三峡水库怎么样?

毛泽东的话说出了林一山酝酿已久但未敢贸然提出的想法。于是,他兴奋地回答说:“我们很希望能修三峡大坝,但现在还不敢这样想。”

“都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你不是也这样说了吗?”毛泽东笑着说。

林一山见毛泽东兴趣正浓,又向他介绍了美国人萨凡奇在新中国成立前提出的关于开发三峡的YVA计划。毛泽东问林一山当时的造价。林一山说,萨凡奇提出的造价是13亿美元。毛泽东随即派人把罗瑞卿找来,了解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他们一算,认为造价不算高。毛泽东还询问了有关工期和地质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又派人找林一山,说要请他吃饭。这次与上次一样,仍是两菜一汤,主菜还是辣味。席间,毛泽东边吃边问:“你有多少工程师啊?

“有27啦工程师。”林一山说。

毛泽东听了,放下筷子,惊讶地说:“你的工程师过百啊?

1949年时,别的单位不要的工程师,我都要了嘛!

“那么,你有多少技术员呢?

“有l000多。”

毛泽东听了,更加惊讶了,说:“哦,技术员过千啊!

“是啊,我登报招收技术员,这一下他们都到我这里来了。”林一山说。

毛泽东的赞叹,使林一山很受鼓舞。回到北京,毛泽东就找水利部部长傅作义,谈了与林一山的上述对话,要傅作义加强水利方面的技术力量。

军舰继续顺流而下,当晚停靠在安庆码头。

中共安庆地委书记汇报时说大别山很多老百姓得了大脖子病,毛泽东指出:“这个病是饭食缺碘造成的,多吃海带就可以防治。”

天亮以后,军舰驶往南京。毛泽东起床后,在换乘的“洛阳号”军舰甲板上,应舰上官兵们的要求,与全体水兵合影留念。毛泽东向林一山等人招手说:“你们也来吧,我们也合一个影。”

随后,应“洛阳号”军舰舰长的请求,为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次日,毛泽东回到舰上后,又与林一山谈了南水北调的问题。

毛泽东问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这件事你想过没有?

“想过。当我想到全国农村水利化问题时考虑过。”

“你研究过这个问题没有?”毛泽东又问。

“没有。”林一山说。

“为什么?

“不敢想,也没有这个任务。”

这时,毛泽东用铅笔在地图上指着白龙江问:“白龙江的水能不能引向北方?

“不行。”

“为什么?

林一山回答说:“白龙江发源于秦岭,向东南流向lJJl盆地,越向下游水量越大,但是地势较低,不可能穿过秦岭把水引向北方。白龙江水引向西北更有意义。引水工程也有兴建的可能性。越是河流的上游,地势越高,居高临下,则利用地势自流引水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水量却越小,因此引水价值不大,河流越是下游水量越大,地势又越往下越低,引水工程的可能性就越小。”毛泽东觉得林一山说得有道理,就没有再往下问。

毛泽东又把铅笔指向嘉陵江干流的西汉水说:“这里行不行?

“也不行。”

“为什么?

林一山用白龙江不能引水的原因作了说明。

“汉江行不行?”毛泽东又问。

“汉江有可能。”林一山回答说。

“为什么?”毛泽东问。

“汉江与黄河、渭河只隔着秦岭平行向东流,越往东地势越低,水量也越大,而引水工程的规模反而越小。”

这时,毛泽东用铅笔从汉江上游至下游画了很多杠杠,每画一道,他都问:“这里行不行?”林一山说:“这些地方都有可能性,但要研究哪个方案最好。”

当毛泽东指向丹江口一带时,林一山说:

“这里可能性最大,可能是最好的引水线路。”

“这是为什么?”毛泽东听后当即问道。

林一山说:“汉江再往下,即转为向南复向北,河谷变宽,没有高山,缺少兴建高坝的条件,因此不具备向北方引水的有利条件。”毛泽东听了丹江口一带可能有条件兴建引水工程时,高兴地说:“你回去以后立即派人勘察,一有资料,就给我写信。”

林一山为什么说丹江口一带可能性最大呢?因为当时他们在研究汉江中下游防洪问题时,曾提出过丹江口工程。只是还没有考虑到用这个工程进行南水北调。毛泽东的提醒,使他想到如果经过调查研究,丹江口工程有可能作为南水北调的一个方案。于是,这次接见后不久,他便布置了引汉济黄线路的勘察。这一年,林一山他们在丹江口河段勘察了三条线路,其中一条就是由丹江口水库自流水,通过“方城缺口”向北方引水的线路。他将这一结果迅速报告给毛泽东。何谓“方城缺口”?方城在豫南汉江支流唐河的上游,豫南境内有一处地方的南北水系分水岭的地势较低,略施人工,便可引水北去。宋代已经发现并作过引水的尝试,因而史称“方城缺口”。

军舰快到南京时,毛泽东又叮嘱林一山说:“三峡问题暂时还不考虑开工,我只是先摸个底,中央分管这项工作的同志,你也暂时不要跟他们讲,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

林一山回忆说,他后来才知道,在同他谈话以前(195210),毛泽东曾去黄河视察,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时,

表示有引水济黄的打算,毛泽东说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是可以的。”就在这次“长江号”军舰上接见林一山的前几天,毛泽东又召见王化云,了解通天河的引水调查情况。当他听说只能引水loo亿立方米时,当即表示:100亿太少了,如能在长江多引些水就好了。这样看来,毛泽东这次约见林一山的目的是看有没有更好的调水方法。结果,林一山不仅与毛泽东谈论了引水的选址选线问题,而且认为引汉水到华北的方案更具优越性,毛泽东显然是满意的。因此,他才指示林一山抓紧进行南水北调的调研工作。

军舰到达南京以后,毛泽东握着林一山的手说:“我算是了解长江了,了解了长江的许多知识,学习了水利,谢谢你!”林一山事后感慨地说:“在‘长江号’军舰上与毛主席的谈话,使我豁然开朗。毛主席的眼光、胸怀和气魄,确实与一般人不同,他从战略的高度,抓住了长江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这两大课题。”

    1. 毛泽东领导军队正风反腐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 毛泽东与“向西藏多路向心进兵”
    3.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溯源
    4. 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
    5. 毛泽东与大比武运动的中止
    6. 毛泽东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贡献
    7. 薛庆超: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是关键
    8. 毛泽东的胜战之道
    9. 毛泽东三次点将“海空雄鹰团”
    10. 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演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