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论建国后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发布时间: 2010-05-14    作者:周建超 姚静芬    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0-05-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国民性改造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提出的而又未竟的事业,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中最关键、最深沉、最艰难的工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是从事中国国民性改造的先驱之一,早在青年时期就曾提出过许多关于国民性改造的有价值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站在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高度,立足国情,在对中国传统国民性做出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全面建构了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基石的理想新国民的目标模式,并从群众运动、教育变革、文艺宣传三个方面悉心探索了国民性改造的基本路径。但由于毛泽东对国民性改造的系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充分,过分注重政治运动和主观精神的因素,而忽视客观的物质基础,以至国民性改造陷入了两难困境。认真学习和研究建国后毛泽东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领会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为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一、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目标模式

对理想新国民的探索是建国后毛泽东改造国民性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认为,在新的社会制度下,人们应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和生活方式,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此,毛泽东从以下三个方面建构了国民性改造的目标模式。

1.崇高的思想道德。毛泽东认为,人的思想道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言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帮助人们荡涤各种愚昧、颓废的思想,是社会主义理想新国民必备的素质。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新国民必须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一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毛泽东看来,共产主义信仰是个世界观的问题,“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才能摆脱旧思想的束缚,造就一大批共产主义理想新国民。当然,“世界观的彻底改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我们应当耐心地做工作,不能急躁”。二是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动力源泉。建国后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培育,他认为,“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而应“公私兼顾”,即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因此,“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可见,毛泽东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同时,又十分关心劳动者个人的正当利益。但是,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尤其是十年动乱中,片面地理解集体主义原则,把人们对正当的个人利益的追求当作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而批判,这些都是与毛泽东一贯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背道而驰的。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们应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人生观的核心和基石。作为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理想新国民是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奋斗目标的,而这一奋斗目标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根本价值目标上是一致的。因此是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取私利,还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就成为社会主义理想新国民是否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分水岭。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才能,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1944年,毛泽东又在张思德同志牺牲追悼会上专门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全面系统阐述了他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时刻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广大干部群众。1957年,他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中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196335,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l964年他又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焦裕禄。同时,还将必须“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中国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为世界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作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主要条件而提出来,这就科学地解决和回答了什么是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理想新国民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