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基本路径
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性改造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需要一个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改造路径,但重塑理想新国民又是一项浩大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才能渐次达到目标。为此,毛泽东通过不懈探索,从群众运动、教育变革、文艺宣传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国民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
1.群众运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深信,将千百万人民群众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这既是毛泽东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肯定,也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讲,群众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动员。因此,建国后毛泽东在改造国民性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曾经在革命战争年代起过重大作用的群众运动这一形式。从土地改革、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到大跃进、人民公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等,这一系列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对国民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政治心理以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强烈地震撼了中国国民传统的社会心理结构。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等群众运动使工人、农良、城市小生产者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社会地位,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向人们传递了阶级关系重于血缘关系的思想,冲淡了家族文化,使以往高低有别长幼有序的标准让位给了“亲不亲阶级分”。二是树立了国民的现代民主平等意识。毛泽东充分认识到,民主平等思想是理想新国民的内在要求,他通过人民公社化、整风等运动将这一意识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使之成为人们思想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毛泽东还特别关注妇女解放问题,认为,“歧视妇女、不重视妇女的事,要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改掉”,并且强调“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生产中,必须实现男女同工同酬”。他希望通过改善和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把妇女从琐碎的家务劳动中彻底地解放出来,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三是奠定了国民确立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基础。毛泽东试图通过各种群众运动使国民从狭隘的小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冲破狭隘的家庭血亲关系,培育高尚的集体主义风格,也希望通过生产资料集体所有这一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以改变农民思维中狭隘的私有观念,确立坚定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四是提供了国民清除旧社会遗留的各种不良思想的强大动力。毛泽东领导的三反五反、思想改造、整风等群众运动在消除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不良作风,以及资本主义文化中享乐主义、金钱主义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应该说,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群众运动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毛泽东也真切地期望他深爱的人民能够在大规模群众运动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中改造劣根性,确立新的国民性格。然而,任何群众运动只有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脱离了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历史环境,它可能会走向反面。建国后,尽管毛泽东领导发动的各项大规模群众运动在去除国民劣根性、树立社会主义理想新国民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大多数群众运动常常是以某种激情为动力和纽带的,带有强烈的非理性特征。当运动的领导者出现思维偏差时,一呼万应、势如暴风骤雨的群众运动也会随着领导者的思维一起走向偏执,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