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酝酿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在国际共运史上,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职务任期是一个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大问题,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从苏联共产党的传统来说,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党的最高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但无论是列宁还是斯大林实行的都是实际上的终身制。这也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实际上执行的制度。(参见龚育之:《党史札记二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7页。)为破解上述难题,毛泽东对任期制和结束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进行了宝贵的探索。
早在1953年,毛泽东就开始酝酿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职务。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叶子龙曾回忆在斯大林去世前后,毛泽东曾说:“斯大林太累了,高处不胜寒啊!我也不想当党主席了。”(参见叶子龙口述、温卫东整理:《叶子龙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256页。)1953年下半年,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层内正式提出中央领导分为一线二线、希望自己退居二线的设想,与他的这番感叹是有联系的。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当选为国家主席。但此后不久,他又流露出辞去国家主席的意思。据叶子龙回忆:高饶事件发生后,大约在1954年底或1955年初,毛泽东曾对他说:“我老了,不适合当国家主席了,我也不想当这个主席。”(参见叶子龙口述、温卫东整理:《叶子龙回忆录》,第256页。)
如果说毛泽东的上述设想还只是私下的、小范围内的意见,随着八大召开的临近,他想辞去国家主席和党的主席的思想逐渐明确,并逐步在中央会议上提出。1956年夏季在北戴河准备八大的过程中,毛泽东就向中央提出他不再当国家主席的设想,同时提出他也准备不再当党的主席的设想。在几十个人的会上,前一个设想大家认为可行,后一个设想大家也认为将来适当时机可行,只是暂时还不可行。这是八大党章关于必要时设立名誉主席的直接由来。(参见龚育之:《党史札记二集》,第317页。)9月13日,毛泽东在主持召开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时,再次谈到此事,并建议设立名誉主席的职务。他说:“我是准备了的,就是到适当的时候就不当主席了,请求同志们委我一个名誉主席。名誉主席是不是不干事呢?照样干事,只要能够干的都干。”(《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11页。)正是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经讨论,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34页。)这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准备进行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重大设想。
如上所述,毛泽东的这一设想并非源自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较长时期的酝酿和思考,并准备付诸实施。八大以后,毛泽东逐渐向党外、国外透露他不再当主席的设想,这主要是指不再当下一届国家主席,也包含条件具备时不再当党主席的意思。(参见龚育之:《党史札记二集》,第318页。)
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谈话时,更明确地表示到二届人大时一定辞去国家主席职务,以便集中力量研究党的问题。他还提出要修改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只能连任一次。(参见陈丽华等:《中共历次代表大会焦点写真》,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0页。)1957年十月革命节,毛泽东访问苏联,在同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谈话时,向其表示了他想不再当国家主席的想法。(参见李越然:《中苏外交亲历记:李越然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这样,经过酝酿,在195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辞去了国家主席,其职务由刘少奇接任,实现了他不当国家主席的设想。
毛泽东自己主动辞去国家主席,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中是史无前例的事情,意义和影响巨大。在后来的政治生活中,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他对于当初要辞去党的主席的要求不再提及。尽管如此,这一设想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党和国家逐步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领导干部正常退休的制度,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设想,破解了这一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难题。
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有关加强和改进中央领导体制的思考和实践,充分借鉴了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虽然限于当时的时代条件有的未能实现,有的后来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但其依然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意义,也为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先导,至今仍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作者王钦双,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史办副主任、高级讲师,北京100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