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国家安全的担忧促使毛泽东在中央划分一线、二线,以此方式培养锻炼一线领导人,为其接班做好准备
1966年10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想要使国家安全,鉴于斯大林一死,马林科夫挡不住,发生了问题,出了修正主义,就搞了一个一线、二线。”
从上述谈话中我们能够看出,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划分一线二线是毛泽东吸取斯大林的教训,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而提出的培养锻炼接班人的重要举措。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1953年下半年毛泽东就在领导层内提出了中央划分一线二线的问题,希望自己退居二线,由其他同志主持一线工作。
八大召开之前,毛泽东曾向中共中央提出过他辞去党中央主席和国家主席的问题。1956年北戴河会议还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对毛泽东辞去国家主席的要求,“大家认为可行”;对毛泽东辞去党中央主席的要求,“也认为将来适当时机可行,只是暂时还不可行”。
1956年9月15日,中共八大召开。在会议期间,毛泽东表示:“我老了,不能唱主角了,只能跑龙套。你们看,这次党代表大会上我就是跑龙套,而唱戏的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他还说:“我本想辞掉主席的职务,想干个名誉主席……现在同志们都不赞成我下台,我说,拖几年也可以。所以,设了四个副主席。现在还是逃不脱。我的方针是两个主席都辞掉。”
“两个主席都辞掉”,至少在中共八大召开前的一段时间内,是毛泽东退居二线的一层重要涵义。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毛泽东在1959年4月不再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很长时间内不再提及辞去党中央主席的事,退居二线也就成了比较含糊的不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而且,由于没有对一线二线的具体分工做出过正式的规定,因此它在形成时间和职责范围两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模糊性。1954年9月,中共中央建立秘书长会议制度,一线二线的分工已见雏形。1956年八大以后,毛泽东进一步从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一线二线的分工开始明朗化。刘少奇、邓小平实际上开始主持中央第一线工作。特别是1962年“七千人大会”以后,一线二线的分工已经非常明显而且相对固定。但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一线二线制度被毛泽东公开宣布取消。
虽然一线二线制度始终没有做出正式规定而且没有实行到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毛泽东退居“二线”的愿望是真诚的。只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常常使他对继任者无法真正放手,唯恐他们走入修正主义的歧途。最终,毛泽东对中央一线失去了信任,自己宣布取消了一线二线的划分。
尽管一线二线的分工半途而废,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全面领导党和国家工作的才干。“文革”后邓小平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主持制定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与他担任中央总书记时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和锻炼出的领导才干是分不开的。
(三)对国家安全的担忧促使毛泽东在确定接班人选时注重“文武双全”,反对“秀才”接班
新中国成立后,就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威胁和制裁。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痼疾也屡屡发作。20世纪60年代帝修反的反华大合唱使得中国人民处于最险恶的国际环境中。
在严峻局势面前,毛泽东历来是敢于斗争的。1958年,苏联领导人企图借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在军事上控制中国,被毛泽东断然拒绝。他斩钉截铁地说:“要讲政治条件,半个指头也不行。”但毛泽东担心在巨大的国家安全压力面前,自己的接班人能否一样立场坚定,意志坚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961年9月毛泽东说:斯大林是立了继承人的,就是马林科夫……马林科夫是个秀才,水平不高。1953年斯大林呜呼哀哉,秀才顶不住,于是乎只好来个“三驾马车”。其实,不是“三驾马车”,是“三马驾车”。三匹马驾一辆车,又没有人拉缰绳,不乱才怪。毛泽东认为“秀才”被确立为接班人是一个重大失误。在他看来,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不堪大任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复杂的斗争,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容易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发生动摇。
1967年5月,毛泽东说:“本来想在知识分子中培养一些接班人,现在看来很不理想。”“知识分子从来是转变、察觉问题快,但受到本能的限制,缺乏彻底革命性,往往带有投机性。”
出于对知识分子政治上的不信任感,毛泽东在九大后,特别是林彪事件后,多次说要提工农出身的同志为党的副主席、常委。“外国人说我们现在年纪大了,寄希望于年轻人,说是我们死了就会变修。怎么办?我的意见就是要搞一点年轻人来当共产党的副主席、军委副主席。所谓年轻人,就是年龄在三十至四十之间,要工人和农民。老年、中年还要。你们多找找,南方北方都找。文化水平低一点,用一批知识分子扶助。”
毛泽东反对“秀才”接班,也是因为“秀才”不懂军事,“不会打仗”,无法担当起安邦定国的重任。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政治、军事压力,毛泽东提出:“要准备打仗!”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未来的领导人既要具备“搞马列主义,不搞修正主义”,从而掌握、领导打“文仗”的素质;又要有指挥“武仗”,统率千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的才华,不能像苏联那样,立了个秀才接班人,“秀才顶不住”。所以毛泽东对邓小平格外看重,始终将其纳入接班人选范围。石仲泉对此有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邓小平被毛泽东考虑为接班人是因为:第一,邓小平在历史上就拥护和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第二,他打仗善统兵,有大战功;第三,他能武能文,出将入相;第四,他的思想方法和处事风格与毛泽东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五,他比较年轻,比毛泽东小11岁,比刘少奇小6岁。毛泽东在考虑刘少奇之后时,由于邓小平有上述优点就被纳入了党的接班人选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