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晚年在接班人问题上的三大心结
发布时间: 2011-02-23    作者:何云峰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赫鲁晓夫”心结 

  毛泽东晚年最担心党内出现像赫鲁晓夫那样在斯大林死后搞修正主义、利用机会阴谋篡权的野心家、阴谋家。 

  (一)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使得毛泽东深受刺激,始终担心党内领导层尤其是接班人中出现赫鲁晓夫那样的野心家、阴谋家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胡乔木说过,“这对毛主席的刺激是非常深的”。在1956317的会上,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报告作了这样的评论: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一是揭了盖子,这是好的,二是捅了娄子,全世界都震动。

  既有上述评论,毛泽东的心理感受必然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揭开了教条主义的盖子,从此可以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忧”的内涵比较复杂,除担心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出现思想混乱外,也包含担心身后有人否定自己。而到后来,随着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问题看得越来越严重,“忧”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1959年发生的彭德怀事件,让毛泽东再次想到了赫鲁晓夫。815,毛泽东在题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革命的群众运动》的材料上,写了长达800字的批语:“共产党内的分裂派,右得无可再右的那些朋友们,你们听见炮声了吗?打中了你们的要害没有呢?你们是不愿意听我的话的,我已到了‘斯大林晚年',又是‘专横独断',不给你们‘自由'和‘民主',又是‘好大喜功',‘偏听偏信',又是‘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又是:‘错误一定要坚持到底才知道转弯',‘一转弯就是一百八十度',‘骗'了你们,把你们‘当作大鱼钓出来',而且‘有些像铁托',所有的人在我面前都不能说话了,只有你们的领袖才有讲话的资格,简直黑暗极了,似乎只有你们出来才能收拾时局似的,如此等等,这是你们的连珠炮,把个庐山几乎轰掉了一半。好家伙,你们哪里肯听我的那些昏话呢?”在毛泽东看来,彭德怀等人说他到了“斯大林晚年”,攻击他首创的“三面红旗”,这与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的行径极其类似。

  如果说在彭德怀事件之前他还只是怀疑党内有出“赫鲁晓夫”的可能,那么在这之后,毛泽东已经越来越把党内出“赫鲁晓夫”看作一种现实的危险。而他最担心的当然是他的接班人会成为“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

  19619月,毛泽东在谈到接班人问题时公开宣布刘少奇是他的接班人,并且明确指出刘少奇不是马林科夫那样的软弱“秀才”。但1962年以后,他却开始怀疑刘少奇有可能成为“赫鲁晓夫”。19647月,毛泽东在修改《九评》时亲自加写了如此严重的话:“要特别警惕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个人野心家和阴谋家,防止这样的坏人篡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毛泽东在加写这句话时,对他的接班人刘少奇已经产生了怀疑。

  与此同时,他越来越欣赏和信任林彪。林彪在历史上的多个关键时刻给毛泽东以雪中送炭般的支持。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批判彭德怀。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他竭力为毛泽东开脱和辩护。不仅如此,林彪在搞个人崇拜方面也颇有建树。在1960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宣称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号召全军指战员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在军队内部率先搞《毛主席语录》、“背警句”,倡导“四个第一”、“三八作风”等,都是林彪的独特创造。在1966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林彪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现在拥护毛主席,毛主席百年之后我们也要拥护毛主席。”他的话都是我们行动的准则。谁反对他,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在他身后,如果有谁做赫鲁晓夫那样的秘密报告,一定是野心家,一定是大坏蛋,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三个月后,林彪取代刘少奇,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