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人物回忆
杨尚昆谈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到八大路线的形成
发布时间: 2009-12-21    作者:苏维民    来源:中共党史资料 2009-12-21
  字体:(     ) 关闭窗口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初酝酿

  1953615,全国财经会议的第二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拿着他写在李维汉《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若干问题(未定稿)》这份文件封面上的讲话提纲,第一次口头讲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后来,这条总路线的正式文字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毛泽东在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批评“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他们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他说:“‘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我们提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比较好。所谓逐步者,共分l5年,一年又有l2个月。走得太快,‘左’了;不走,太右了。要反‘左’反右,逐步过渡,最后全部过渡完。”

  杨尚昆说,“有人就提出了问题,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宣布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中央书记处讨论过没有?对这个问题,虽然到现在还无人从档案中查出讨论过或没有讨论过的依据,但是我不能肯定说没有讨论过。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初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书记处会议制度已经比较正规了。提交会议讨论的问题,一般是会前印发会议文件,会后印发会议纪要。但是,还有一种会议,就是毛泽东临时召集的小范围的会议。一般情况下,这种会议只有毛、刘、周、朱等几位书记参加,很少有列席人员。这样的会议大多是毛泽东说什么时候开会,就马上叫他的秘书直接通知与会人员到他那里去,有时甚至在夜间或凌晨把人叫到他床头去开会。这样的会议既不用准备文件,也没有人做记录,如果会后没有需要由哪个部门负责办理的事项,那么,会议讨论了什么问题就只有参加会议的人才知道。”

  杨尚昆说,“在我参加过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就有一次涉及到有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问题。那是1952924日晚,中央书记处听取周恩来关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轮廓问题同苏联商谈情况的汇报时,毛泽东讲了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在那次会上毛泽东说:‘l0年到l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l0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限制和反限制,现在这个内容更丰富了,现在工业中私营和国营的比例是三七开;商业零售是倒四六开。再发展5年,私营经济比例会更小,但绝对数字仍会有些发展。l0年以后会怎么样,l5年以后,又会怎么样,要想一想’。我们还可以从l9521020日刘少奇在参加苏共十九大后,受毛泽东的委托写给斯大林的信中,判断中央讨论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有关问题。那封信讲了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体设想,和后来正式公布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致的。”

  如果要问中央领导同志,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对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至少可以追溯到l9489月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称“九月会议”)。在这个会上,毛泽东、刘少奇都作了重要讲话。913,毛泽东的讲话涉及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他说:“新民主主义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是这样,并且是领导的因素。”指出:“我国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还要一二十年时间。我们要努力发展国民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些观点是可以宣传的。”同一天,刘少奇在讲话中着重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他指出:“在解放区搞经济工作,除对外反国民党、反帝国主义外,就要注意与私人资本家的斗争。斗争的方式是经济竞争,经济竞争是长期的,首先就是反对投机资本。这种斗争的性质,是带社会主义性质的,虽然我们还不是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这种竞争是贯穿在各方面的,是和平的竞争。这里就有个‘谁战胜谁’的问题。我们竞争赢了,革命就可以和平转变。”“所谓和平转变是指无须经过政权的推翻而完成一个革命,并不是不要斗争,而要进行各方面的斗争、竞争。因此,固然不能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政策,但也不要对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估计不足,而要清醒地看见这种矛盾。”他还指出,共产党人要高瞻远瞩,看到前途。只有认清前途,才能够在各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坚持又团结又斗争的原则。强调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政策是要不得的。毛泽东完全同意刘少奇的观点,他插话说:“到底何时开始全线进攻?也许全国胜利后还要15年。”并明确表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少奇同志的提纲分析得很具体,很好,两个阶段的过渡也讲得很好,各位同志回到中央局后,对这一点可以作宣传。”

  杨尚昆说,“l9489月,刘少奇还写了一篇题为《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合作社》的文章,主要讲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怎样组织合作经济同国营经济一道与私人资本主义和平竞争,保证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朝着有利于全国人民的路线发展,最终走向社会主义问题。前几年,王光美把刘少奇这篇文章的手稿复制了一份送给我,作为纪念。”

  值得一提的是,张闻天没有参加“九月会议”,但是,他在19489月为东北局起草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中,对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思想,阐述得十分明确。他指出,“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普遍地发展并紧紧地依靠群众的合作社经济,扶助与改造小商品经济,容许与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防止与反对商品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投机性与破坏性,禁止与打击一切有害于国计民生的投机操纵的经营。这条路线是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所必须力争其实现的。只有实行这条路线,才能顺利地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加强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并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以便将来能够顺利地、不流血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当时,刘少奇曾对《提纲》作了若干修改后转报毛泽东。毛泽东认为很好,准备进一步修改后印成小册子,发到全国,在党内及工人群众中进行教育,并作为各地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可惜《提纲》最后没有形成正式文件印发。

  新中国成立前夕,l949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党在取得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任务和途径。那时毛泽东还没有提出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间表,任弼时却讲了他的想法。313,任弼时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单有军事上、政治上的条件,没有经济上的条件,没有工业的发展,要想转向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有苏联的帮助,转入社会主义时,工业的比重可以不必达到百分之四十几,但大致来说,总不能少于30%。所以,全国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仍需要两个到三个五年计划,才可转到社会主义。”四个月以后。74,毛泽东在中央团校第一批学员毕业典礼讲话时就十分明确了。他说:“你们学了唯物史观后,就要懂得一步一步前进,有了条件,准备好力量,稳步地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20年后,我们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看情况即转入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步子很稳。l95066日,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批判了提前过渡的思想,明确指出,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他说:“现在我们跟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很不满……对民族资产阶级,我们要通过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改善同他们的关系,不要搞得太紧张了。”半个月以后,623,毛泽东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讲了一篇安抚民族资产阶级的话,他说:“只要战争关、土改关都过去了,剩下的一关就将容易过去的,那就是社会主义的一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那一关。只要人们在革命战争中,在革命的土地制度改革中有了贡献,又在今后多年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有所贡献,等到将来实行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社会化的时候(这种时候还在很远的将来),人民是不会把他们忘记的,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他指出:“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地稳步前进……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对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的稳步前进、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刘少奇执行是坚决的。l951年,他有几次重要讲话和批示都体现了这一点。75,对马列学院学员具体地阐述了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就是那篇著名的“春耦斋讲话”。他估计“采取社会主义步骤,少则10年,多则l5年,20年恐怕不要”。

    1. 杨尚昆谈所谓“秘密录音”问题真相
    2. 杨尚昆谈抗美援朝战争
    3. 杨尚昆与周恩来的交往片段:最后的面谈
    4. 杨尚昆在中央办公厅的20年
    5. 千秋友谊话彭杨:记杨尚昆和彭德怀的战友情
    6.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7. 胡锦涛在纪念杨尚昆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8. 从“大跃进”到三年困难时期——在杨尚昆身边工作见闻
    9. 八百将帅参加辽东半岛军事大演习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