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人物回忆
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岁月
发布时间: 2010-04-23    作者:宋传信 郑学伟    来源:《百年潮》 2010-04-23
  字体:(     ) 关闭窗口

  记忆深刻的几件大事

  回北平后,我依旧回到中央外事组工作,当时在和平门松树胡同一个很普通的小房子里办公。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外事组划归了外交部,我在由杨刚(曾任《大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杰出作家和国际问题专家)负责的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工作。

  有一天,周总理到外交部作报告时见到我,说:“你在这儿啊。”周总理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自从撤离延安后,我们已经有两年多没见面了,他也不知道我在哪个部门工作。当时,新生的共和国在外交方面的工作很多。周总理兼任外交部长,需要有个人在他和外交部之间跑联络,他认为我还合适,于是就让我到周总理办公室工作了。

  1949121,我到周总理办公室正式上班,办公地点在中南海西花厅。当时,周总理办公室初建,机构很简单,于刚(曾任重庆《新华日报》党支部书记,1952年调到中央统战部,长期做统战工作)管统战,李琦(曾任周总理办公室主任、文化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管政法等,还有就是我们外事组,负责联系外交部。之后,总理办公室才逐渐扩大。

  当时,周总理选驻外大使的重要考虑是找一些打过仗的将军。原因很简单,这些将军久经沙场,做事有谋略,很硬气,腰杆直,能维护国家利益,周总理称他们为“文装的解放军”。周总理对他们说:群众工作出了错,别人还能原谅,

  但外事工作无小事。周总理为外事工作干部制定了16字守则,就是:站稳立场,掌握政策,钻研业务,遵守纪律。他要求外事干部首先要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维护国家的主权,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朝鲜停战谈判的时候,李克农、乔冠华、伍修权都在开城,周总理在国内运筹帷幄。那时,开城天天都来电报。前方来了电报以后,周总理办公室负责此事的杨刚先起草复电稿,送给周总理审阅,周总理批改、同意之后再给毛主席看。

  周总理如果还有斗争策略等其他想法,就和杨刚商量,再起草后发出。每次回复电报,虽然是用毛主席的名义给金日成、彭德怀的,但都是周总理首先考虑各种情况和政策、起草电报,给毛主席审阅、修定。如果事情特别紧急,就等不及毛主席、刘少奇、朱德、陈毅等都传阅,只要毛主席同意就直接发出了。

  19544月,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首个重大国际会议。我作为代表团的工作人员随同前往,主要负责内勤及秘书工作。周总理是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副代表。当时,周总理非常忙,除参加会议外,还要接触各国的代表。他不光接触大国的代表,还会见一些小国的代表,这使得小国的代表非常感动。此外,周总理与英国外交大臣兼副首相艾登举行了多次谈判,达成了中英两国在北京和伦敦互派代办的协议,创造性地建立了半外交关系。

  为宣传新中国,我们还把我国的电影拿出去播放。本来准备放新中国初期群众游行的影片,后来有的国家代表团说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周总理就安排播放《梁山伯和祝英台》。《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中国最初的彩色影片,这些国家代表团看完之后反映很好,认为新中国刚成立,艺术上就有这样的成就,是相当不错的。到会议后期,时间较宽裕的时候,周总理还会见了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和加拿大友好人士朗宁等,并征求卓别林对《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意见。尽管瑞士的风景很美,但周总理没有抽出时间去游览。6月下旬,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其他国家的代表团团长休假去了,周总理却冒着酷暑,风尘仆仆地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然后,又赶回国内,与当时在我国休假的越南胡志明主席讨论印支问题。

  周总理非常维护下属。721,在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闭幕那天,因为事先知道要通过最后宣言,周总理嘱咐负责会议新闻的李慎之(时任新华社国际部编辑组组长)不用去会场,而是拿着最后宣言的初稿在别墅里等会场的通知,每通过一段就交给电台向北京发一段,会议对初稿有什么修改就照改。当时,他每等来一个电话,就改正一段,然后用剪刀剪下来,送到电台。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稿子放在窗户边,有几张被风刮走了。稿子发回国内后,人民H报社的同志跟其他国家发送的稿子一对,发现接不上,少了好几段。周总理也知道是下边工作人员出了差错,但他还是赶紧向中央承认了错误,将这个责任承担下来。李f真之发现是自己的工作疏忽,也赶紧将缺少的内容补发了,所以那天的《人民日报》到下午才出版。虽然只是耽误了几个小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但周总理还是向中央作检讨,并自请处分。李慎之本来以为自己捅这么大娄子可不得了,结果什么事也没有。

    1. 回忆周总理处理对越关系二三事
    2. 周恩来总理与“每日汇报表”
    3. 周巍峙忆周总理:搞《东方红》给文艺界机会
    4. “杜勒斯拒绝同周总理握手”是真是假
    5. 九一三事件后周总理解放老干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