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研究
梁启超祖孙三代知识分子的中国命运
发布时间: 2010-12-06    作者:胡佳恒    来源:《作家文摘》 2010-12-06
  字体:(     ) 关闭窗口

梁思成夫妇

  这与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初被推翻时,知识分子的憧憬颇为类似。在那个连鲁迅都“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的年代,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归国,自称“非国务大臣不做”,从司法总长到财政总长,完全介入了政权机器的实际运作。但事后的经验之谈,是梁启超给孩子们写信,希望他们不要浪费光阴,过早卷入国内左与右的争斗。

   解放北平前的一个深夜,梁家走进两名解放军军官,他们恳求梁思成在地图上标明北平城的古建,以备不得已武力攻城时,可命令炮火避开这些区域。梁思成由此对党“一见倾心”。

   随后的蜜月期,令梁思成这样的爱国者颇为受用,他被邀请观礼开国大典,又主持中南海怀仁堂的改建工作。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这些代表新中国的符号,都出自梁思成夫妇之手。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梁从诫,17岁那年,背着父亲提交了一份国旗设计方案。他的父亲当时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顾问之一。最终梁从诫的方案从2992份方案中被挑出,成为38套候选方案之一。

   不过因为几分之差,梁从诫未能如愿进入父亲担任系主任的清华大学建筑系,转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22岁大学毕业,1958年考上研究生,师从苏联专家,攻读世界史、美国史,研究罗斯福新政。毕业后梁从诫到云南大学任教。1962年,刚满30岁的梁从诫调回隶属外交部的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正是大好韶华。

  从“梁三子”到民间环保领袖

  但文革来了。梁从诫的名字从此变成“梁三子”——批斗的牌子写著:保皇党的孙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修正主义的苗子。他被下放到江西乡下“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没有父亲指导,也学会了一手好木工。

  8年后,梁从诫被允许返回北京,但还戴着“现行反革命”的帽子,无人问津。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的阎明复(中共情报专家阎宝航之子,文革时被关押在秦城监狱,1980年代中后期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统战部部长,于1989年后免职,后任民政部副部长)去外交部调他,梁从诫很奇怪,说阎明复是不是搞错了,阎明复肯定的对他说,“你明天就到我们那里上班”。当时的大百科出版社,聚集了一批像梁从诫这样“有历史问题”的人。

  出版社第一次接待国外代表团,阎明复从部队里借来一个翻译,主宾落座不久,一进入实质话题,翻译就不灵了。接待室鸦雀无声,自幼受家庭熏陶的梁从诫,此时已完全听懂外宾的英语,急忙救驾。整场翻译下来,阎明复对“有历史问题”的梁从诫发了火,“你这样的水平为什么不早说?”话锋一转,又说也没关系,让外宾看看我们在机场拎包的人也有如此高的水平。此后又有两次国外的百科全书访华团拜访邓小平,梁从诫也全程担任邓小平的翻译。

    1. 春半如秋意转迷 梁启超民初归国的心路历程
    2. 张颐武:在奋斗中抵达梦想新高度
    3. 毛泽东读谈梁启超
    4. 自然之子梁从诫:滴水穿石的民间环保拓荒者
    5.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
    6.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