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妇女社会生活史
促进女性农民工的社会保护
发布时间: 2010-03-10    作者:王震 朱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3-04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我国农村外出女性农民工已达4747万,占全部外出从业农民工的36%。大量农村女性进入城市就业,是中国女性发展的重大历史进步。她们不仅为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也使自己摆脱了传统社会的束缚,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经济收入。

  但是,她们仍属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相比男性农民工,她们受教育水平低,接受技能培训少,就业不稳定,工作环境差,工资收入低。当在城市遇到诸如失业、疾病等社会风险时,仅靠自身力量根本无法应对,因此亟须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保护。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二元分割以及已有的社会保护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女性特征,缺乏性别视角,女性农民工实际上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护体系之外,处于城市社会保护的“灰色地带”,在遇到各种社会风险时极易陷入无所依靠的境地。在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在就业和社会保护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我国城镇化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城市中的边缘和弱势群体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的农民工调查,将近三分之一的女性农民工进入城市灵活就业,主要从事清洁、保洁、家政服务、护工、流动摊贩以及一些服务行业的低端工作。这些灵活就业由于进入门槛低,为女性农民工在城市提供了相对便利的就业机会。但是,灵活就业又极不稳定,时常处于“有活就干,没活就闲着”的半就业状态,而且收入极低。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多数从事灵活就业的女性农民工月收入仅在500—800元左右,即使收入较高者,也很少超过1000元。在扣除各种必要的生活开支后,所剩无几。她们属于城市劳动群体中最边缘和最脆弱的群体。

  课题组2006年的农民工调查显示,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职业”中,女性农民工主要从事非技术工种,占该工种的60.4%,高于男性所占比例的39.6%;而男性则主要集中在技术工种,占该工种的60.7%。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职业”中,女性农民工主要从事办事人员的职业,占62.6%,男性则有更高的比例进入管理层。

  从调查情况看,女性农民工在外打工的平均年限为6.4年,而男性农民工则为7.9年。课题组2009年的农民工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农民工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在16—20岁年龄组男性所占比例为32.7%,女性所占比例为67.3%,女性高于男性;在21—25岁年龄组,男性所占比例为49.7%,女性为50.3%,二者大体相当;而在26—30岁年龄组,男性所占比例上升为63.6%,女性则下降到36.4%,女性比例低于男性。较短的城市就业年限不仅限制了女性农民工工作经验的积累,使她们在就业竞争方面处于劣势,而且也使她们更难以获得与长期稳定就业相关的社会保护。

  城市社会保护的“灰色地带”

  现有的城市社会保护政策要么因为女性农民工的户籍身份无法覆盖到她们,要么因为政策本身没有考虑女性的特征,缺乏性别视角而无法使她们真正受益,使她们成为城市社会保护的“灰色地带”。

  近年来,各地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政策逐步推开,农民工可以参加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等社会保险项目,也可以参加专门设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险项目。但是,这些社会保险项目的设计缺乏性别视角,使得女性农民工在参保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首先,由于女性农民工的收入相对较低,其月工资收入仅相当于男性农民工的70%—80%,因此缴费能力较低。对大部分女性农民工而言,社会保险更像是一种“奢侈品”。

  其次,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年限短,而且面临生育、哺育等家庭照料责任导致的就业中断,因此在参加养老保险等需要连续缴费和最低缴费年限的社会保险项目上,对她们不利。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年龄越大的女性农民工,越难以满足养老保险所需的最低15年的连续缴费年限;对那些超过31岁的女性农民工而言,根本无法缴满养老保险15年的最低缴费年限。而对于灵活就业的女性农民工而言,即使她们有参保意愿,由于户籍身份的限制,也无法像城市灵活就业人员一样,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

  非缴费型的社会救助政策,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与户籍相挂钩。在这种条件下,由于户籍身份的限制,女性农民工很难获得打工地政府提供的社会救助。特别是那些从事灵活就业的女性农民工,她们既不能通过“单位”参加社会保险,也不能得到与户籍挂钩的社会救助。在多个城市的调查显示,这部分灵活就业的女性农民工基本上处在社会保护政策的真空中。

  推动女性农民工的社会保护政策

  将处于边缘和弱势群体的女性农民工纳入到打工城市的社会保护体系中,使她们也能够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性别平等基本国策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顺利进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根据她们的就业特点和性别特点,首先要改革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体制,逐步将与户籍挂钩的社会救助政策转变为与就业地挂钩的社会救助政策。

  其次,在社会保险的政策设计中,强调性别视角,充分考虑女性农民工的性别特征。例如,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设计上,要考虑到女性农民工需要承担的生育、哺育等家庭责任,将她们纳入生育保险,并为她们提供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幼儿照料服务设施。

  鉴于女性农民工较低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还应该逐步将政府提供的诸如就业培训、公共卫生服务、社会福利等覆盖到女性农民工群体身上,提高她们自身的素质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和性别平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相关文档
    1. 宿迁市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研究
    2. 促进女性农民工社会保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