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从《教育规划纲要》看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 2010-09-17    作者:孙霄兵    来源:《求是》 2010-09-17
  字体:(     ) 关闭窗口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最近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将改革创新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将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着眼于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体制改革作出了科学谋划和总体设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创新举措。

  一、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

  以往的教育改革更多地将重心放在落实教育战略地位、调动办学积极性、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问题不仅是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问题,而且是深刻的体制问题。只有通过解决人才培养的体制性矛盾和障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体制包括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制,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理念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缺乏沟通衔接、社会“唯学历是举”的评价机制和用人模式仍很严重、应试教育倾向还没有根本改变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规划纲要》从改革观念、模式、评价制度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路: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三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使教育教学评价更加适合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涌现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制的目标,还提出了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改革试点,探索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

  二、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当前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统一考试模式带来“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单纯依赖高考成绩造成选拔标准单一,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使用同一张试卷不利于科学选拔人才,考试内容、形式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省际入学机会不平等,加分政策不规范,高等学校选拔自主权不够等。

  我国现有考试招生制度是长期形成的,涉及因素多,情况复杂,社会敏感度强。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规划纲要》不仅强调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而且强调要把改革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统一起来,维护考试、招生、录取各环节的公平,为考生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首先是要坚持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目前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基本制度。其次是改革高考制度。探索实行多次考试、社会化考试,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本科和专科入学考试分开设置。第三,在具体招生方式改革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同时采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以适应培养不同人才的需要。

    1.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探析
    2. 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着力点
    3.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研究
    4. 个人品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5.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着力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