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运行史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1-29    作者:姜作培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01-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政府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问题。伴随着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经济正艰难而又曲折地进行着脱胎换骨的整体转型。而2008年以来所发生的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充分显露了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中所积累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整体转型任重而道远。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保增长固然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但全面推进并努力加快中国经济的整体转型,力求在经济转型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尤为重要。

   关于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一直呼吁了多年,虽有进展,但总体成效不大。2008年所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及我国国内所面I临的经济周期性调整,内外因素交织、叠加,既给中国经济转型增加了诸多压力,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加快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无论是压力还是动力,对认清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增强推进经济转型的自觉性都是很有意义的。

   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一是来之于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所带来的国际市场需求萎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经济增长着力点放在扩大贸易规模、增加贸易数量上,从l997年开始又把扩大外需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重要战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这种增长模式无异于当头一棒,我国的出口贸易一路下滑,呈现出十分严峻的态势。2009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121额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下降218%。外部需求萎缩,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一季度GDP增长率71%,这是自2000年以来半年度增长率最低的,由此证实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而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回升乏力、前景难以预测。与此相适应,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衰退,全球消费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种态势无疑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实现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如果还是固守原有的模式,或者转型不力,那么要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二是来之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多重约束。

我国经济已连续多年实现了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大量占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发展基础上的。随着近年来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投入成本持续上升,多种资源要素的约束不断趋紧,经济社会生活中已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社会难以容纳的局面,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其实即使没有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也正在着手进行周期性经济调整,试图在化解各种深层次矛盾中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而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充分暴露了我国原有经济生活中问题的严重性、矛盾的尖锐性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也就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

   在正视金融危机给经济转型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应充分看到金融危机背后也隐藏着推进经济转型的动力。一是技术改造的动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金融危机冲击造成我国经济下滑,恰恰为我们促进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在经济过热时,机器设备满负荷运转,无暇顾及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经济下滑时,生产任务不足,开工率下降,要素价格也相对便宜,正是进行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经济周期特征时曾明确提出,危机阶段是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更新的起点。尽管世界金融危机造成我国目前的不景气还谈不上经济危机,但同样给我们提供了技术改造的机会、条件和推动力。在危机的推动下,着力进行技术的脱胎换骨,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产业重组和梯度转移的动力。适度的危机冲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督促中小企业摆脱“野蛮生长”,为低水平中小企业淘汰出局提供了“天然机制”,这一机制比政府人为地淘汰更有效。迫使企业形成更强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前几年出现的“民工荒”、“技术荒”通过工资价格信号,对企业和产业升级提出了要求,但现实的调整和升级步伐不快。在这次金融危机倒逼下,一些产业调整升级的节奏明显加快。外来的冲击力会转化成为国内产业升级和调整的推动力,促进经济加快转型。加之,外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合理的产业政策又可为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改善人力资本的动力。一般来说,经济危机是为经济转型积蓄人力资本的好时机。危机减少了就业机会,造成了大量失业劳动者。其结果,一方面会使在职人员更加珍惜就业机会,其对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意识性会更强,动力会更足;另一方面也促使失业劳动者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时接受教育和培训机会成本相对较小的有利时机,加快“充电”,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增加人力资本的储备,以利于在经济复苏时大显身手。人力资源素质的改善和提升,显然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

总之,经济转型是世界各国曾经面临或即将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一国一地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世界金融危机提供了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机遇,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紧紧抓住经济转型这条主线。

    1. “十三五”时期的经济转型
    2. 从《教育规划纲要》看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3. 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着力点
    4. 个人品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5.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着力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