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学术史
史学三坐标:遥望与感想
发布时间: 2010-11-29    作者:刘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1-11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30年来,历史学的视角与方法论发展隐现出三个坐标问题。所谓三个坐标,指的是社会史新社会史以及历史人类学社会史深化为区域社会史、社会文化史,而新社会史后发展为新史学

  方法创新生发新视野

  1986年第一届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标志着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兴起。1988年,我参加了第二届社会史会议,置身其中,深感社会史研究视角和方法乃是当时史学摆脱危机的不二路径。在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中,社会史研究对于推动史学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由于本土社会史理论的缺乏和认识分歧,使得社会史研究百花争艳的同时,也给人一种鸡零狗碎的印象。其中最主要的分歧在于,有人把社会史视为一种视角和方法论,但缺少理论培育;有人把社会史视为一门社会生活史学科,画地为牢。许多学者眼光向下的同时,缺少思维向上的能动性。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史研究碎片化的进程逐渐被区域社会史、社会文化史所取代,区域整体史国家社会文化关怀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时至今日,社会史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有鉴于社会史理论色彩的缺乏,以及跨学科、跨国界对话能力的薄弱,一批海外华人学者和国内有海外访学背景的学者开始倡导新社会史”——依赖大量的知识、信息、理论资源,对海外中国学研究、国内社会史研究进行批判性反思,试图建构新的社会史理论与方法。杨念群认为,社会史之所以始终形不成系列概念化方法去应对西方中国学的挑战,在于缺乏有效的知识共同体和相互驳难氛围所导致的创造性解释能力的递进式发展趋向,并成为可操作的规范体系。由杨念群主编的《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吹响了新社会史的号角;冠名新社会史系列,由孙江、黄东兰与王笛分别主编的《事件·记忆·叙述》、《身体·心性·权力》、《时间·空间·书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2005、2006年)接踵其后。孙江认为,新社会史应放弃构建整体史的野心,要实现历史认识论的转变(在不把文本与产生文本的语境割裂的情况下接受后现代主义解读文本的观念和方法),要摆脱以美国中国学为中心的中国研究。

  也许是新社会史的框架过于狭小,杨念群等人又提出了新史学的概念。原本为了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100周年,杨念群、黄兴涛等在2002年发起一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的多学科对话,最终出版《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到了2007年,杨念群、黄兴涛等正式出版《新史学》系列(中华书局),提倡移植、消化西方理论。从新社会史到新史学,我们看到了学者们强烈的理论关怀,但其建构理论的路径、解析事象的方法不免陷于晦涩。而且,新社会史新在哪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新史学亦然,其究竟与梁启超的《新史学》、勒高夫(Jacques Le Goff)的《新史学》、台湾的《新史学》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期待的是,新社会史新史学学派能够把深描系统化(理论建构)、解构平民化,如是,其前途不可限量。

  法国年鉴学派强调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勾勒出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的路径。在中国,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受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华德英(Barbara Ward)影响,由科大卫、萧凤霞等人提倡推动,历史人类学异军突起。与社会史的情况非常相像的是,历史人类学也一度遭遇是一门学科(至少在国外)还是一种研究方式的矛盾,但华南学派很快认识到有必要避免给历史人类学下定义,并坚持历史本位的历史人类学。历史学讲究时间,人类学讲究空间,有无文字、是否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式也是两者的差异。随着历史人类学的出现,这些差异逐渐弭平,形成新的学术视野,以及以田野调查为基调的个案、小区域、小空间等微观史学研究方法,目的是完整建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1. 风生水起:中国社会史研究之演进
    2. 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与实践探索
    3. 张越: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再回眸
    4.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方法的探索
    5. 专家学者研讨“田野调查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
    6. 2010—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研究述评
    7. 新时期关于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探讨
    8. 论社会史的整体性
    9. 朱佳木:努力构建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
    10. 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与学科定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