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化建设
创新模式 以硬实力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发布时间: 2010-11-24    作者:陈少峰    来源:人民网 2010-11-22
  字体:(     ) 关闭窗口
 编者按: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纳入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深入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关于推动和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的相关内涵,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召集人陈少峰教授。
  陈少峰教授认为,怎样通过方法和模式创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迈向一流大国之路上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他指出,国家重视通过模式创新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来思考:一是通过传承和萃取中华文化、提升公民和企业的文化、开展文化创新等来体现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把这种吸引力变成某种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智慧,结合国家的硬实力来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关于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对策来推动和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陈少峰教授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创新性做法。
  第一,全景化呈现中华文化的面貌。也就是要保障国外人士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面相: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核心价值和生活方式,创造力和文化的丰富性等等。总体上说,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认知或者被理解:一是准确性,二是全面性,三是重点性。当然这个重点是我们自己期望被国外人士所理解的重点。这些层面的理解也就是呈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全景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境外建立的孔子学院应当成为国外研究中国的重镇即“中国学研究中心”。
  第二,合理的文化内容定位及其本质性的表达。一方面,要体现文化走出去的重点即以文化内容为主;另一方面,我们欲图表达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中最本质的要素应当足够清晰并且得到完整的理解。就前者而言,主要应当重视输出和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古代为辅),以及家庭文化(或者面向未成年人的文化),以形成对国外文化的深度影响。就后者来说,这里我们强调的重点是,需要持续对国外表达中国人的核心价值,通过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对话。此外,作为大国的崛起与发展,要充分表现我们在国际社会当中的责任和地位,我们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以及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都需要说明或者宣传。就此而言,一方面我们应当加大互联网的传媒影响力和家庭电影的内容制作和传播力度,另一方面应当联合国内外学者在国际性的媒体上开设一些深度表达中国声音的文章和评论专栏。
  第三,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我们的文化输出和传播文化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除了针对未成人之外,应当着重关注具有影响力的国外人群,如时尚引领者、艺术家、精英学者、民间舆论领袖、文化艺术的评论人以及媒体的权威人士等。同时,还要关注我们在传播和新闻系统当中所占的正面报道的地位。在重视与国外文化、学术与传媒人士开展各种交流的同时,也要关注目前在西方影视作品中对中国不断增加了负面描述和歪曲性刻画,我们应当采取措施消除其扭曲和不实的报道。
    1. 中国如何实现战略“走出去”
    2. 文化强国与入世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及趋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